奢侈不再之一 “隐形”的顶层富豪

标签:
奢侈隐形富豪阶层 |
分类: 消费者趋势 |
题记:大半年来,常常活在思想崩溃的边缘:媒体的内容生产到底取决于什么?时尚媒体真的唯有沦为电商平台?那么奢侈品到底卖给谁?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撬动这块市场的持续动力还会有吗?所有的问题并无答案,唯一能做到是假装思考,有时记录,偶尔读书。
保罗﹒福塞尔在其著名的探讨社会等级和生活品味的《Class》一书中,把上层阶级称为“看不见的顶层”。他们以“老钱”而相对于所谓的“新贵”,他们也曾经炫耀与挥霍过,后来在媒体、大众的嫉恨,慈善机构募捐者的追逐下销声匿迹了。
这一群体在过去五年内仍持续增加: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无可避免的阶层分化趋势。德国社会学家汉斯·尤根·克莱曼斯基(Hans Jurgen Krysmanski)在近期出版的《亿万富豪的霸权》中透露:在美国,最顶端5%的人口拥有全国60%的财富,而且,在过去几年里,最顶端1%的财富,相对于另外的4%,又有剧烈的增长;而在这0.1%里,最领先的0.25%跟剩下的0.75%之间,其差距扩大的速度甚至还要更快。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收入分配的官方统计报告里,这5%,甚或那1%的富豪完全不见踪迹,就仿佛他们并不存在。美国人口普查局在面对媒体询问下,承认他们的调查从来没有涵盖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人。受访官员不好意思地说,统计电脑能输入的收入数字上限,就是30万美元。即便在最近的一年里,这个上限被提高到100万美元,还是有190名亿万富豪,与4000名资产超过300万美元的百万富豪没有被纳入统计。这再一次说明,这些隐匿在遥不可及的住宅高墙或形形色色的小岛屿的顶层人物是隔绝于公众与统计之外的隐形势力。
这股“隐形势力”乐于透过各种基金会、团体构成的网络,以及媒体资讯产业,来决定所有国家的教育机构;他们握有许多私立大学,大部分的健康医疗机构,最重要的报纸、电视、影业集团。他们能够“买下”科学顾问、艺术、文化策略家,甚至政治人物。换言之,庞大的金钱催生了这一“完全不受羁绊,且无所不能”的社会阶层。
这一阶层深谙由于贫富不均所带来的公众仇富心理,他们谨慎于他们的财富受到媒体与公众的注意与批评,他们远离公众,也希望远离奢华的价值。至于说到奢侈品,那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穷人的福利。诸如衣物或饰品只是非常个人化的用品,除此之外对他们而言不存在任何其他动机。保罗﹒福塞尔在《Class》中也提到,衣着过新或过于整洁,都表示一个人的生活状况不太稳定。上层阶层喜欢穿旧衣服,更趋消费理性以及具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丢得起传统尊严的自信。话说回来,绅士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外套穿到磨出线头,即便那件衣服出自手艺不凡的裁缝。因为,Who Care? 事实上,他们早就消逝于公众的视野中。
公众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