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烦人的家务事是生煤炉,以前没有液化气,农村人家里烧柴灶,我们镇上居民都烧煤炉。煤炉是铁皮的,内面用黄泥搪的内壁,用来保温隔热。下面有通气的炉门,上面还有封火盖,还配备火钳、通火条、灰铲、火钩子、拔火筒等工具。早期的煤炉小,烧小个的圆煤球,后来烧蜂窝煤,煤球是统一规格的,烧的时候上下孔要对好,便于通风燃烧。蜂窝煤烧过火后,要小心地夹出来,把最下面烧完的煤球渣拿掉,然后再在上面加新的煤球。如果下面烧完的煤球渣已碎了,就干脆在下面炉门口用火钩子钩掉,然后把灰从炉膛钩出来,不过这样灰比较大。
中午做完饭要把炉门关好,炉盖盖好,叫“封火”,这样放学下班后只要打开炉门,加个煤球,火就上来了,可以烧饭,晚上也要封火,那要求就更高了,最好炉盖周围的缝隙都要用加水调好的煤封好,只留中间的一个小孔通气,下面炉门一定要关严实了,减少氧气,便于早上开炉升火。封火时要在上面放一壶水,这样早晨洗脸就有热水用了。封火是个技术活,如果搞不好,过火了或熄火了,那早上就要重新生炉子了。
我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就是生煤炉,那简直就是和炉子较劲。生炉子要把煤炉搬到室外通风处,下面放一团旧报纸引火,中间加几块劈柴,等纸把木柴引燃后,再在上面放一个煤球,让木柴引燃煤球,等煤球烧红了,火苗由红转蓝,那就大功告成。可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经常要上面装一个拔火筒,下面对着炉门扇风,加快氧化反应,促进燃烧。我每次生炉子都搞得乌烟瘴气,有时候一次不得还要搞几次,又费时又麻烦,而且费煤。生火的小木块也不容易搞,要把木柴劈成小块。我看了《闪闪的红星》,喜欢玩柴刀,所以经常被指派去劈柴,劈得手起泡。当然也有的人家偷懒,到别人家的炉子里去讨一个燃烧的煤球来引火就比较方便,但这样就耽误了人家烧饭,讨人嫌的。
为了省火,一般都在煤炉周围加一个铁丝圈,冬天可以烘鞋垫、烤馒头,甚至可以加一个竹篾或铁丝编的“烘笼”,象个大鸟笼,扣在炉子上,烘干尿布或衣服。不过炉子上烘烤的馒头味道奇佳,烤得焦黄,外脆里软,香气扑鼻,吃一个那才叫美。
农村家庭一般不烧煤炉,烧柴灶,用砖砌的灶台,考究的上面用瓷砖铺面,上面支两个锅,一个烧饭一个炒菜。中间夹一个小锅,利用柴灶的余热温水。烧火一般用稻草挽成的“草把子”,点燃后放进炉膛,慢慢烧。因为我家里平时不烧柴灶,所以特别喜欢烧柴灶,过年时家里烧柴灶,我总是自告奋勇,甚至和表哥抢着干。烧柴灶有趣,也暖和,小脸烤得通红,如果包馄饨,就拿两张馄饨皮放进炉膛烤,烤得起泡,吃起来喷香,也是过年的一大快事。
另外一件喜欢干的家务活是晒“铺草”,我们当地称之为“床柴”。那时穷,冬季被褥少,农村一般拿新割的稻草晒干了铺在床上,垫在下面保暖,俗称“床柴”。但因为潮湿,有时候晴天太阳好的时候就要把稻草搬出来晒太阳,晒好后再铺回去。我很热衷于这项工作,因为晒过太阳的稻草垫在下面,晚上睡在上面满是阳光的清香味道,又暖和又舒服。而且晒“铺草”的时候在上面打几个滚也很好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