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放学后,一个十分要好的同学兼街坊故作神秘地把我带到他家里,进了房间后他认真地关好门,然后拿出一盘磁带,放进桌上砖头样的收录机里,房间里顿时充满了邓丽君那温婉的歌声,风格的亲切自然,咬字吐字清晰,我终于听到了那曾被斥为“靡靡之音”的歌曲,它和以往的歌曲不同,充斥着缠绵悱恻的另类情感和男嗔女怨的小资情调,更个人,更世俗,似乎来自于另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文化,给我一种离经叛道的禁忌感。听完歌后同学又神秘地拿出磁带给我看,告诉我那是翻录的,要小心保存,不能告诉别人,被查到了不得了,因为磁带上赫然印着“翻录必究”的字样。
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并不热衷于邓丽君甜美的歌喉,我更喜欢台湾的校园歌曲,如《童年》、《龙的传人》、《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还曾经在笔记本上认真地抄写了一些歌词,字写得比作业本上要端庄得多,有的甚至还在旁边画上了花边图案。在那物质与精神生活都相对匮乏的时代,旋律简洁、富有诗意的台湾校园歌曲每一首歌都是那么至纯至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淡淡的芬芳,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像注入我们心田的一剂清新剂,在年轻人中广为传唱。因为这些歌曲,很多人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识简谱。如今已经相隔二十多年,抄的歌词早就不知去向了,然而那些歌曲仍让我记忆犹新,偶尔哼起,那清纯、质朴的歌声就把我引入那美好纯真的少年时代。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歌曲,今天听来依然那样亲切,那样委婉动人,或许打动人的已经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那段渐渐远去的岁月,因为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过我们的歌已经溶入了我们过往的岁月里了。
上了高中,偶然看到了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好像突然在心中打开了一扇窗,第一次知道,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甜美。对于当时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而言,琼瑶小说简直就是最具吸引力的恋爱教科书。我如饥似渴地先后看了《聚散两依依》、《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一帘幽梦》、《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烟雨蒙蒙》、《月朦胧,鸟朦胧》、《庭院深深》、《人在天涯》、《梦的衣裳》、《彩霞满天》等,完全被文中那优美的词句、新潮的名字所打动,被文中那曲折的情节、真挚的情感所感动,许多少男少女都很沉迷琼瑶小说,琼瑶小说完全改变了当时年轻人的阅读生态,颠覆了传统的青年读物,也招致了学校有些德育老师的强烈反感。学校语文组的老师授意在学生文学社了组织了对琼瑶小说的大批判,血气方刚的我十分逆反地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由我们学生会的校广播播出了,喜爱琼瑶小说的学生拍手称快,也引起了一点小混乱,有些老师十分不满,但居然宽容地没有追究这件事。现在想想当时的我还是很幼稚的。
后来人越长越大,上学作业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课余时间越来越少,眼镜度数越来越加深,上学的过程也越来越没有趣味了。多年以后当我因教育行风监督来到曾经就读的小学时,早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教室里窗明几净,校园里百花争艳,我急切地寻找当初残留的痕迹,却只有孩子们快乐的喧闹声依然如故。
听说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个寓言:说一群人在赶路,走得很快,有个老人忽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为什么停下。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一等我的灵魂。”我们被现代生活所裹挟,迷醉在对世俗物质的追求中,一切都被物化,心灵已然被遗忘,原来对生活和幸福的认知系统的符码也完全被各种现代性的符号所置换,乡村的空气也不再干净得让你内心清澈,我们几乎已经失去了内心最天真、最诚挚的那份情感,我们的灵魂被各种花样迭出的现代消费享受所侵染,狂躁地追逐物质的满足,以为这就是幸福,却忘了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在奋斗追求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是否需要深切地感受一下物质之外的精神?是否需要再回味一下记忆深处留恋的身影和思乡的心?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