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在江南沿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我从小享受到了一些后来少有的美食,当时市场经济还处在萌芽状态,许多后来价格暴涨的美食当时价格并不贵,所以春天可以经常吃到清蒸长江刀鱼,而且是清明前的,清明后的刀鱼肉质硬,只能做刀鱼馄饨了;夏天有红烧带鱼或咸菜烧黄鱼,还有蟛蜞螯;秋天有清蒸大闸蟹、松蕈;偶尔还有红蒸长江鲥鱼这样现在的无价之宝。可在这些美食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带鱼和黄鱼,主要因为吃起来方便,刀鱼虽然味极鲜美但鱼刺实在太多了,大闸蟹吃起来太麻烦了,我都不喜欢。就连美食家汪曾祺先生也曾在《鱼我所欲也》一篇中提到:“刀鱼极鲜,肉极细,但多刺。金圣叹尝以为刀鱼刺多是人生恨事之一。”当然关于金圣叹究竟是恨刀鱼刺多还是鲥鱼刺多尚有争论,但刀鱼刺多是不争的事实,鲥鱼刺并不多,且称之为“极鲜”的必为刀鱼,汪曾祺先生即使记错也不会吃错。所以现在偶然在宴席上看到这些别人心目中的极佳美味,我总是提不起兴趣,几乎是不屑一顾的。
   
长江刀鱼因体型狭长如刀而得名,全身呈银白色,每年初春从东海洄游至长江下游而成汛,其肉质鲜嫩,口味鲜美,汤汁油润不腻,食后回味无穷,尤以清明前为佳。清明前的刀鱼鱼刺细软,鱼肉肥嫩。宋代名士刘宰曾经作诗赞美:“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刀鱼可清蒸、红烧、油炸,以清蒸最为味道纯正。清蒸一定要用腮色鲜红的新鲜刀鱼,最好要3两重的,小了肉少,大了嫌老。蒸鱼的盘子要用少许猪油涂底,考究的还要加火腿片、冬菇片、春笋片等,再加各种佐料,上锅急火蒸八九分钟即可。
   
初夏的鲥鱼肉质细嫩,脂厚味美,鲜腴无比,是鱼中极品,明清两代曾被作为贡品。和钱塘江、珠江水域的鲥鱼相比,家乡的鲥鱼味道更胜一筹。鲥鱼红烧、清蒸皆可,烹饪时一般不刮鱼鳞,若加新鲜蚕豆瓣同蒸,则味道更加清香。苏东坡品尝后曾赋诗:“芽姜紫酸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意在,此中风味胜莼鲈”。郭沫若也曾评价说:“鲥鱼时已过,齿颊留余香。”鲥鱼个大,一般两三斤,大者五六斤,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整条卖不出,就分段开片卖,甚至切块烧好了一碗碗地卖,晚上实在卖不掉就只能扔掉。因为吃鲥鱼只能新鲜,隔宿就不能吃了。
   
今天正宗清明前的长江刀鱼可是天价了,没有数千元一斤是拿不下来的,长江鲥鱼根本就绝迹了,是无价之宝。真可谓是:昔日寻常百姓菜,今日王谢堂前宴。随着人们对美食的的贪婪、捕捞技术的发展,长江三鲜早已日趋稀少,昔日普通人家可以享用的家常菜,今日只有权贵富豪才能享用了。
   
家乡还有“拼死吃河豚”的传统,河豚肝脏、、眼、血、卵巢均有剧毒,但味道极其鲜美,尤其用红烧河豚的汁拌面可谓一绝,民间有“吃了河豚百无味”的美誉。非经行家精心杀拣、清洗、烧制,不可食用。所以我家是从来不烧的,我一直到长大后才在饭店品尝到河豚鱼的美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