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我们需要认识孩子的恐惧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当下发生的恐惧是孩子发展的必然状态,还是遇到了该恐惧的事件给孩子造成恐惧。
我相信大多数朋友都有兴趣了解咱们人类的一些事实,即使自己没打算要孩子,咱们人类也会对了解自己的特性感兴趣。作为孩子的爹妈,在帮助孩子的能力上更是需要学习钓鱼而不只是到处去讨要鱼,所以咱们从恐惧这件事上了解一下孩子,学习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原理,这是很值得的。由于这样学习建构起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用在对孩子其他问题的帮助上,所以朋友们要有耐心,咱们再来探讨一下孩子的恐惧与孩子的特质。
对孩子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常见的恐惧在威胁着他们。一到两岁孩子的恐惧内容大都比较具体,但稍大一些的孩子恐惧就开始变得抽象,更加有想象性的。像这几天朋友们在我的微博中说了一些自己孩子恐惧的状况,仔细看看就会发现:
二岁之前的宝宝害怕的东西是:
1,纳兰若水2011说:男宝宝一岁八个月,害怕带电动声音的玩具。
2,如果新鲜说:自己的宝宝二岁一个月,害怕卡片。
3,Iamchanno说:他的宝宝八个月害怕陌生的亲戚。
二岁之后的宝宝害怕的东西是:
1,Jojo阿说:孩子三岁看电影看到坏人就害怕。
2,Coffe-coco说:班上的孩子七岁,害怕龙猫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也会让他害怕。
3,Sapacar说,孩子害怕发言,害怕当众举手。
4,Guolittlepig说:孩子六岁多害怕暴力动画片。
5,开心小拉说:孩子小学三年级还不敢一个人睡。
我们看到婴儿期孩子的恐惧似乎跟他们身边围绕的具体事务有关,他们对陌生人或较大的噪声感到害怕等具体事务害怕。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们开始对思想产生的结果感到害怕,如电影里的坏人。需要孩子对坏人有一定的认知,并想象坏人可能对自己的威胁才能害怕,那个害怕故事的孩子其实也是害怕自己的想象,孩子有能力想象出了类似怪物的东西,于是产生害怕。
怪物在每个人心中的样子是不同的,所以咱们不用追究自己孩子的那个怪物到底是什么样,我们知道孩子越大,害怕的东西越抽象。跟年龄发展有关系的恐惧只维持很短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恐惧反应比较好的基础上。如家人的反应是不支持孩子继续害怕,孩子的害怕就会容易消失。不支持害怕并不等于不认可孩子害怕,反而否定孩子害怕,就等于否定孩子的自我,因为那是孩子的感受,我们否定孩子的对害怕的感受,孩子就不再相信自己,他也会否定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害怕一个事物时,我们表现的是平静的,并跟孩子一起努力想办法消除这个可怕的事物,其实就已经表明我们不支持孩子继续害怕了。后面我会跟大家一起来讨论具体方法。
支持孩子的害怕是这样:当孩子临时害怕一个事物时,家长就记住了这种害怕,于是开始拼命帮助孩子维持那种害怕的事物。每当那种事物出现时,孩子还没有开始害怕,家人已经做出孩子害怕的反应,于是孩子就反复练习害怕,最后将那种害怕固定下来。如孩子害怕书中的龙猫,妈妈赶紧把龙猫收起来,还边收边说,没什么可怕的,来妈妈把它收起来。有一天爸爸要跟孩子一起读书,不小心把那本藏着的龙猫给翻出来了,其实孩子可能已经不记得曾经害怕过,但妈妈却马上警觉起来,紧张的观察着这对父女,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信息马上想起自己害怕龙猫,于是真的害怕了,于是给爸爸说:“我害怕龙猫”,这时爸爸还没反应过来,妈妈带着对爸爸的不满,急冲冲的过来说:“找个别的读吧,她害怕龙猫。”从此这个孩子就成为害怕龙猫的孩子,进而泛化为害怕很多故事中的很多形象,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干预会演化为儿童恐惧症。
恐惧症是与年龄无关的一种强烈恐惧,这种恐惧没有什么合理性,因为恐惧症的人害怕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存在危险的。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