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李跃儿芭学园 |
1.
周末到宜家去买点生活用品,看到一家三口在购物,一家人看上去挺和睦,一个男孩子大约七八岁,被放在购物车中,我看到时,孩子正在购物车上对他的妈妈大声指责,态度极其恶劣,当时应该是孩子的爸爸和奶奶也在场,孩子这样的谩骂,使得所有的人都吃惊地回头看这个孩子。但爸爸和奶奶却假装没听到,继续在周围转悠挑着货物。妈妈细声慢语地问孩子,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每次妈妈问孩子后,孩子都会大声喊叫,不行!最后妈妈也假装没听到,没有任何立场和反应地假装听不到孩子的喊叫。
2.
朋友书华在一次讲座中说,教育界对家长的教育类型进行了总结,把家长分为四类,一类是权威式的,这类家长对孩子有合理的管理,有要求,同时能尽心地帮助孩子达到家长的要求。第二类家长是威权式的,这类这家长对孩子只有要求没有帮助,总是用逼迫的方式使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第三类家长是忽视型的,他们既不对孩子有要求,也不帮助孩子。第四类是溺爱型的,他们只帮助孩子,却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
在这里儿童心理研究者向家长提出,别溺爱孩子,孩子其实知道自己该得到的和不该得到的东西,只要家长立场坚定,果断地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孩子是遵守原则的,只要家长在给孩子建构原则时不使用情绪,不使用武力,不忽视孩子的情感,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
但是每当我也是这样建议家长时,家长们都会说:“不行!”当问及他们为什么不行时,家长们会告诉我:“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顺从于孩子,孩子就会哭闹。”我再问:“哭了就怎样了?”家长们会说:“闹得很厉害!”再问:“闹得厉害会怎么样?”家长就会无语。我们看到的是,家长其实自己挺受不了孩子的哭闹,为了让自己不难受就会不顾孩子的成长,放弃对孩子的帮助而选择让自己舒服。这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坚持原则时孩子哭闹是为了什么。
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当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时,一概都是需要坚持原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通融。有时我们错了,有时我们不能通融的正好是孩子所需要的。如有的妈妈认为干净是最重要的,而她的一岁多的孩子正是在探索物质属性的时期,孩子注意了泥巴,所以要不停地用手抓泥巴,妈妈却认为泥巴不干净非要坚持不让孩子玩,在这对冲突中,孩子玩泥巴是发展的需要,妈妈坚持不让他玩是错误的,所以妈妈必须要纠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在纠正时,如果孩子正在大哭大闹,妈妈立刻就让孩子去玩,孩子可能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是自己哭闹获得了玩泥巴的机会,以后就会使用哭闹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我们使孩子获得了一次发展机会,却造成了另外一种不好的习惯。所以家长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要精细地算账,权衡利弊。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