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李跃儿芭学园 |
说对人类有利,是指对整个人类的品质而言。实际上,一些人处在某种审美层次并不会为自己的审美层次而痛苦或快乐,甚至有的人认为审美对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用处。如:有的人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搞成了垃圾堆,或住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并不觉得不舒服,就像住在九寨沟里的藏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来看九寨沟一样。
人类是一个向往提升、向往美好、天生就追求舒适的动物。当所有的人都退化到不再爱美,不懂得爱护美好的东西,不再会创造美,不知道舒适和愉悦是内在的观点和感受,对舒适和愉悦的认识只停留在低档的物质层面,那样人类就会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人类的精神内容也与低等动物差不多了,一旦人类走到那样的地步,离灭绝也就不远了。
所以,作为人类的一员,都有义务为人类的品质保留或提升作一些贡献。
教育的责任应该也在于此。
审美不是教的,只能靠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所设计的审美教育因素长期熏染,使人从小就在不知不觉中具有这种品格的胚芽,而胚芽还需要一辈子不断地成长。有了这个胚芽,人就会自己吸收环境中的养分,使这一特质获得成长。当他有一定的积累后,你给他贝多芬的《命运》,他会享受在其中,心灵获得美的滋养。当一个人的心灵被这样滋养了,他就懂得怎样去爱自己,也懂得怎样去爱别人,爱环境。而你给一个没有受过这种熏染的人听《命运》,他会觉得很吵。你告诉他这是命运在敲门,他会说:唉,敲门了。唉,又敲门了。再听下去就会说:怎么敲个没完了。这样的人,可能会在美丽的风景中便溺,会在干净的街道上吐痰,会把食品袋扔在美丽的沙滩上,会为了自己家盖一个乘凉的棚子砍下由联合国资助、由他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
有一年我和我先生旅游到新疆的伊利,小城非常优美,人们悠然自得,大街扫得干干净净。走到一处,我先生看到公厕就要去,去了之后回来大笑。我问怎么了,他说他看到厕所外面蹲着一个人在解手,当时我先生心里很反感,对那个人不爱护自己的家园和环境很生气,就问那个人,已经到了厕所跟前了为什么不进厕所解手?那个人说:“啊呀,厕所里面臭得很嘛。”先生语塞。的确,厕所里面臭得很,但就因为自己受不了厕所的臭,就去搞臭那些不臭的地方,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素养。这个素养与文凭没有绝对关系。一个有着良好审美的人,他会自己在环境中发现不美的东西,由于受不了,感到不舒服,就会去改造它。没有美的东西,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就会创造美,由于对美的热爱,他会去珍惜已有的美的事物。美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的生活根本。如果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爱美的特质,我们的家园会变得像丽江那么美了。
用海归朋友的一句话说,她发现虽然瑞士很美,但回国真的很舒服,有一种猪回到猪窝的感觉。在那里,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回来怎么都行,随便拿着东西可以到处乱扔了。先生去她家看完,回来感叹不已,说她在修复,她真的把家搞得像猪窝。走下坡路永远比走上坡路省劲。
但人天生就对走上坡路更感兴趣。
我们这里讲的审美并不是只指艺术的审美,而是泛指一个人的人品和生活的审美。否则有的画家把家和画室搞得一塌糊涂就无法解释了。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虽然不能使孩子们对歌剧和芭蕾、交响乐比动画片更感兴趣,但我们可以使他们在对动画片感兴趣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产品感兴趣,使他们对美感兴趣,使他们听到美的音乐会愉悦,使他们对不美的东西提出疑义,并对环境的不和谐和丑陋做出反应。到了大一点,他就会动手去改造。从巴学园毕业的孩子中,有些家长说发现他们的孩子会化腐朽为神奇,有的孩子随手会把家中不好看的东西改造成为很美的东西。当孩子有了这种特质时,需要咱们的家长能够领会并为此做出反应。同时,得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并允许他的审美观与你的不一样。
有一段时间,我们园的几个女孩每天在厚厚的棉裤外穿着纱裙,并用从妈妈那里弄来的口红把自己抹成“血盆大口”。这在成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但我们知道审美也要经历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创造美并进行美的探索,在她们美的观点没有建立时,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她们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并修正自己的审美观。这也叫做试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