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和她的巴学园
张同道
巴学园的孩子们叫她大李,家长们喊她大李老师,我称她老李——我们说的是一个人:李跃儿,“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
巴学园汇聚了一群个性饱满的孩子,孩子们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现出最真淳的人性状态:二岁半的探险家、三岁的哲学家、四岁的爱情公主、五岁的孩子王……别以为巴学园是一个放养天才的处所,它只是打开儿童的心灵,释放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孩子的行动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削足适履不是巴学园的工作。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然而,看了巴学园孩子的生活,也许家长们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对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无知以及无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国,不少父母不惜重金为儿童的身体提供一个物质天堂,却不愿为儿童的心灵搭建一间温馨的精神小屋。从传统棍棒教育理念到当代放纵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借爱的名义耀武扬威,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李跃儿巴学园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教育,我的摄制组在巴学园跟踪拍摄了一年,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这里我权做放映员,泄密几个镜头:
场景一:静静的午睡中,一位二岁半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往地板上丢了几颗,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场景二: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僵持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场景三:雪中巴学园,门口站着一位四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不进屋,这种情境已经坚持一年了。大李走来问道:“我可以陪你等吗?”小女孩摇摇头。雪越来越密,大李再次走过来,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孩围上,大李再次问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点点头。雪还在飘,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现。
这些场景是每天发生在巴学园的平凡细节,它凝聚了李跃儿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则和方法——这是爱的真实内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决不漫无边际地放纵。李跃儿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正在改写中国儿童教育版图。
李跃儿何许人也?
镜头切回1999年,为寻找纪录片选题,朋友老徐陪我驾车畅游宁夏,拜访了研究易经和宇宙之谜的王木匠、造飞机的牧羊老人、唱民歌的花儿大王、留在西海固的北京知青各色人等。中秋前夕,赶到贺兰山下的小楼——老徐家住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李跃儿。李跃儿并不像老徐反复预告的“家有傻妻”,墙上悬挂的风景油画提醒她的画家身份,但李跃儿还是给了我惊奇,一见面就讲述她父母的陈年爱情故事,细节、情境极为逼真。看过她为儿童美术班上的课,当即确定她为纪录片的主人公——这个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对待儿童的耐心与善意、调动气氛的才华触动了我的神经,这部纪录片便是后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沙湖画人》,沙湖边上的儿童写生成为影片的重要内容。此事定下以后,我们就带着帐篷去体验小沙湖,晚上明月当空,凉风如洗,卜居芦苇丛里的昆虫演奏着小夜曲。那一天正是中秋。
此后两年,我们依然漫不经心地通电话,偶尔也写信,安慰或诉说一些生活欢乐和担忧,直到有一天李跃儿告诉我她已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儿童教育。我隐约感到,这个女人天才焕发的时刻来临了,一旦燃烧,没人能阻挡她升腾的生命火焰,正如罗曼·罗兰写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心里亮起一道神奇的光芒,命运之神叩门了。
果然,很快,李跃儿的专著《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创办了巴学园,并从贺兰山下移到北京,她的儿童教育理念从艺术家的直觉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学说,她疯狂地工作、吸纳、释放,宛如穿上一双红舞鞋。当我从美国游荡一年回到北京,巴学园已经成为北京儿童教育圈里的顶级品牌。
李跃儿以艺术家直达心灵的洞察力、儿童教育的经验破解了儿童成长的心理秘密,吸纳西方现代教育成果,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模式,并以母亲的耐心和爱心实施,创办了巴学园——中国儿童教育的伊甸园。这本著作正是李跃儿儿童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
不管人生的路多么漫长,童年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起点,隐藏着无法破译的心理秘密,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储存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在独生子女时代,多数中国人做父母或者子女都只有一次机会,错了就无法再来,失去晨曦也将失去夕阳。我衷心祝愿李跃儿为更多儿童带去洒满阳光的童年。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特约导演,中国纪录片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秘书长,国际大奖获得者。
后 记
李跃儿
这本书中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李跃儿教育论坛。
这个论坛已经开了五年,李跃儿巴学园也有了四年的经历。无论是论坛上的广大家长,还是巴学园内部的家长,都有着那么多相同的困惑。
起初,我会抽时间到网上去回复家长们的问题,会组织巴学园的家长沙龙,回答家长们的种种不解。慢慢的,加入这个队伍的家长越来越多,以我一人之力,完全答复不过来了。于是就有老家长和一批资深的网友出来帮助我完成这个工作,在论坛中开辟了新网友驿站和解答疑难的专栏,并设了版主,成立了核心小组。所有的网友家长们都很热心,很认真,很负责,每一个提问,都不会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但是大家发现,一年年、一批批的新家长们提出的问题有很大的重复性。老家长,老网友刚刚摆脱了困惑、焦虑,新网友,新家长仍然在为同样的问题困惑、焦虑。这些相似的问题要一次次一遍遍去回复,工作量很大,而我们的版主,热心的网友,积累了一些经验的老家长们,哪一个都是在工作之余,义务地为大家服务的。
这促使我产生了写一本书专门回答这些问题的想法。
今年正好有出版社来联系我,谈了几家,我都一直拿不定主意。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谢来找我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来就给我讲了他们的整体规划,不为出一本书,而是为了宣传李跃儿的教育,要做一个李跃儿教育感悟的系列,其中就包括了想出一本答疑式的实用型图书,能较集中地回答广大家长对孩子的种种行为的困惑和烦恼。
在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后,我有了做这本书的信心。《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这本书开始运作。
在巴学园逍儿妈妈和阿秋妈妈两位妈妈的协助下,我们从论坛收集了大量的问题,有十几类之多。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放在书里,经过编辑小谢与梁老师的反复斟酌,我们选出了这本书的七个主题。这些问题多是孩子行为上的,而这些行为大都反映了儿童的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自然现象。
书中的案例,看上去只是某一个问题,实际上在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孩子已经受到了许多伤害。他们要承受许多压力和不愉快的经历,到了最后,他们习惯了这些问题和伤害,他们的人格就有了缺陷,成为带有缺陷的人格。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中存在较多缺陷,那么无论他多么有钱,社会地位多么高,都不会很稳定,都不会很幸福,这些缺陷早晚会成为他们发展中的障碍。当这些障碍开始影响他们的事业和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很难再帮助他们去掉这个障碍。
回顾孩子的童年,只不过由于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行为的误解,只不过由于在他们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才给他们造成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到最后却使他们一辈子的生活都不会很享受,很幸福。这对于父母加上一个孩子三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遗憾的——孩子的父母如此辛苦养大这么一个孩子,孩子却不幸福,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相信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养育孩子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天下的父母都是无限热爱孩子的人。
其实教育就是一些琐碎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琐碎的问题都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成长得很好。本书就是从一些最细节的部分来向家长解读孩子,使家长们能够举一反三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并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因此在本书每一章的最后,都留了几个给读者思考的问题,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才不至于死搬硬套书中的例子,还可以帮助身边的其他家长。为了使大家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问题,从而避免再出现那些令孩子痛苦的经历,我们采用了非常直接的解答方式,对事例中孩子的名字也做了更换,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这样我们先去掉被批评后心中产生的不快,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帮助孩子。我相信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最后,我要感谢提供了问题的“李跃儿教育论坛”的网友朋友,感谢广西科技出版社为我们出版这本书,感谢帮助我的两位妈妈,感谢巴学园所有老师和孩子们给我提供的经验和帮助。
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的家长,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