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原始的先民,围绕着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渐渐地,火丛中猎物的香味飘散,它刺激着先民发达的味蕾,有人便随意折取一根树枝,将那吱吱冒油的食物扒出,而这根树枝便是最原始的筷子,它最开始肯定是一根,想取熟食而怕火烧,还不能称作筷子的最原始的“筷子”就自然应运而生,是为道生一。
扒出的食物很快被撕扯成若干块,而每块熟肉都还冒着滚烫的热气,为了更早的吃到食物,人们便各自折取较小的树枝,开始戳着吃,插着吃。毕竟,一根树枝不容易控制食物,于是便有聪明人把树枝一折两断,开始夹着吃。这样,最原始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筷子便产生了,是为一生二,也叫太极生两仪。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而笔者以为树枝说更为合理,所以开篇作如是设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筷子的驾驭也越来越熟练,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另一根为辅;主动者为阳,从动者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相互模仿,代代相传,若干年后,对于筷子,人们已经运用自如,它似乎已是大脑思维的外化,手臂功能的延伸。这时,它已不只用于扒取火里的熟肉,也用于捞取锅里的食物,夹取碗里的饭菜,到了后来,一切不方便用手的地方,它似乎都可以代劳。它成双成对,相互配合。有进有退,上下翻飞。有时一分为二,有时又合二为一。阴阳搭配,相辅相成。阴阳平衡,对立统一。方便灵活,大道至简。
这一阴一阳完美地结合,使筷子的使用也迅速蔓延开来并一直延续下去。如果突然其中的一支折损了,就要把另一只也丢掉,或者为另一只立即再配一只。否则的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只筷子没法用,这又叫着阳不离阴,阴不离阳,或者说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中生有,有便成一,一又生二,是为阴阳。太极之变、大道之理都在其中了。很难猜想,是先有了筷子的演变才有了阴阳文化,还是先有阴阳文化才有了筷子的演变。也许,不,是更可能,它们同时产生与演变:筷子就是最初的太极,太极就是最初的筷子!
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使用的筷子也越来越讲究。随便折取的两只木棍,使用起来毕竟笨拙,于是人们便把筷子削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均匀的两支。粗的一头便于用手控制,细的一头夹菜则更加灵活。再后来,又把筷子手握的粗的一头削成方形,夹菜的细的一头削成圆形。这样不仅看起来更加美观精致,而且驾驭起来更加轻松灵便,更重要的是人们又为生活用品筷子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筷子一头是圆、圆则象征天;另一头为方,方则象征地。这样,一双简单的筷子,就又被古人赋予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另外,筷子方的一头在上,则表示天地相通、地与天接;圆的一头在下,不但有天地交合的意思,又因为圆的部分直接夹取食物,又代表“民以食为天”。
同时,当人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居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位居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使用筷子时的自然之举,但却融入了古人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
还有,一双筷子,其数为二,与八卦兑数相合,兑又为口,口能进食。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也即饭当入口、为我享用。所以,筷子之数之形,又正合八卦之象之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也很有讲究。七为阳数,为变数,所谓逢七必变是也,强调变化,言其灵便。六为阴数,为分数,强调其时分时合,也即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之意。再者,七尺六寸又代表人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之别。
其实,这种生活用具一开始不叫筷子而称箸。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危险。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这是国人的独有的思维方式。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因“筷”与“快”谐音,意含快乐和赶快的意思。人们送筷子给结婚的新人,以祝福他们成双成对、合二为一、幸福快乐、快生贵子。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以恭贺对方快快发家、乔迁快乐。送筷子给合作伙伴,希望利而不争、精诚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送筷子给好朋友,寓意双木成林、好事成双、同甘共苦、贴心关怀。送筷子给小孩,表达快长快长、快乐成长。送筷子给老人,寄托长长久久、快乐永远,平安康宁、福寿无疆。
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在筷子上雕刻一些文化符号,不但使筷子的外形更加美丽,而且更能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刻以龙凤,暗喻男女龙凤呈祥,姻缘珍贵恒远。饰以梅兰竹菊,代表民族气节与君子风范。雕以狮子图案,既想事事如意,又能辟邪镇宅。八仙过海代表吉祥、智慧与成与功。贝壳图案,代表发财聚财,有利正财及事业。鱼的图案,代表金玉满堂,年年有余。喜鹊图案,则为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快乐无比。五福临门,则是福、禄、寿、喜、财,纷至沓来。
筷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物品,我们天天都在使用。不过,越是使用频率高,人们的讲究也就越多,其使用中的忌讳也叫越多。
一忌长短不齐,又叫三长两短,绝不能把这样的筷子摆在餐桌上,因为只有没有盖上盖子的棺材正好是由三张长板和两张短板组成,所以三长两短成了忌讳之最。二忌仙人指路,是指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指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就像是在“骂人”。三忌品箸留音,就是把筷子放在嘴里“嘬”,并发出“吱吱吱”的声音,这种做法没教养也不礼貌,极端让人生厌。四忌击碗敲盘,用筷子敲击碗盘是过去乞讨者的标配,就今而言,又似在骂厨子或者骂请你吃饭的人。五忌当堂上香,是指把筷子直直地插在盛好的米饭上,碗仿佛香炉,筷子直插,又像是上香。古时候将斩囚犯的最后一餐,筷子也是直直的插在碗里的,因此这一做法极不美好。六忌十字摆放。筷子摆成十字,就像是在打叉,以前官府判完案子画押,也是十字,因此也不吉利。
其它如筷子碰掉打破和谐叫落地惊魂;用筷子倒着拿又叫乾坤颠倒;吃饭时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叫一针见血;用筷子夹菜时在盘子上空甩干汤水叫天女散花;在众多菜品之中,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菜,就频频下筷,叫接二连三;拿着筷子,在各大菜品上空寻摸或者在盘中来回翻找,叫巡城抄底。这些都是无视他人、没有教养的行为,都是使用筷子的忌讳。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筷子的使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记》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梜”,汉代叫“箸”。《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而在西方,目前还在使用刀叉。当然人类进餐起初都是手撕牙咬,进而叉分刀割,最后再到灵巧的筷子,手指一动,轻轻搞定。刀叉用的多是肢体的力量,相对比较野蛮;筷子精细到手指的分工,两根筷子的平衡,凭的是大脑,充满了智慧,相对更为文明。
而就其中的哲学意味而言,筷子文明以“和”为中心,阴阳和合、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追求和谐。其中蕴含着中庸、谦让、兼爱、协商、相利和王道的文明元素;而刀叉讲究的是粗暴、机械、对抗、排他、武力、零和,其中充斥着霸道的文化基因。
不知是使用筷子或刀叉这种习惯,长期以来影响了中西方人的思维,进而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是中西方的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使彼此选择了不同的进食工具筷子或刀叉,抑或是进食工具、思维和文化它们同时产生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自不同的文明。
综上所述,一双筷子,看起来简简单单,里面又包含藏着多么丰富的文化密码啊!一双筷子,拿起来轻轻松松,它又承载了多少天地大道啊。
筷子,筷子,我使用,我快乐!筷子,筷子,我使用,我礼让!筷子,筷子,我使用,我智慧!筷子筷子,我使用我文明!……
筷子里的大道
一群原始的先民,围绕着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渐渐地,火丛中猎物的香味飘散,它刺激着先民发达的味蕾,有人便随意折取一根树枝,将那吱吱冒油的食物扒出,而这根树枝便是最原始的筷子,它最开始肯定是一根,想取熟食而怕火烧,还不能称作筷子的最原始的“筷子”就自然应运而生,是为道生一。
扒出的食物很快被撕扯成若干块,而每块熟肉都还冒着滚烫的热气,为了更早的吃到食物,人们便各自折取较小的树枝,开始戳着吃,插着吃。毕竟,一根树枝不容易控制食物,于是便有聪明人把树枝一折两断,开始夹着吃。这样,最原始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筷子便产生了,是为一生二,也叫太极生两仪。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而笔者以为树枝说更为合理,所以开篇作如是设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筷子的驾驭也越来越熟练,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另一根为辅;主动者为阳,从动者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相互模仿,代代相传,若干年后,对于筷子,人们已经运用自如,它似乎已是大脑思维的外化,手臂功能的延伸。这时,它已不只用于扒取火里的熟肉,也用于捞取锅里的食物,夹取碗里的饭菜,到了后来,一切不方便用手的地方,它似乎都可以代劳。它成双成对,相互配合。有进有退,上下翻飞。有时一分为二,有时又合二为一。阴阳搭配,相辅相成。阴阳平衡,对立统一。方便灵活,大道至简。
这一阴一阳完美地结合,使筷子的使用也迅速蔓延开来并一直延续下去。如果突然其中的一支折损了,就要把另一只也丢掉,或者为另一只立即再配一只。否则的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只筷子没法用,这又叫着阳不离阴,阴不离阳,或者说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中生有,有便成一,一又生二,是为阴阳。太极之变、大道之理都在其中了。很难猜想,是先有了筷子的演变才有了阴阳文化,还是先有阴阳文化才有了筷子的演变。也许,不,是更可能,它们同时产生与演变:筷子就是最初的太极,太极就是最初的筷子!
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使用的筷子也越来越讲究。随便折取的两只木棍,使用起来毕竟笨拙,于是人们便把筷子削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均匀的两支。粗的一头便于用手控制,细的一头夹菜则更加灵活。再后来,又把筷子手握的粗的一头削成方形,夹菜的细的一头削成圆形。这样不仅看起来更加美观精致,而且驾驭起来更加轻松灵便,更重要的是人们又为生活用品筷子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筷子一头是圆、圆则象征天;另一头为方,方则象征地。这样,一双简单的筷子,就又被古人赋予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另外,筷子方的一头在上,则表示天地相通、地与天接;圆的一头在下,不但有天地交合的意思,又因为圆的部分直接夹取食物,又代表“民以食为天”。
同时,当人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居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位居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使用筷子时的自然之举,但却融入了古人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
还有,一双筷子,其数为二,与八卦兑数相合,兑又为口,口能进食。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也即饭当入口、为我享用。所以,筷子之数之形,又正合八卦之象之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也很有讲究。七为阳数,为变数,所谓逢七必变是也,强调变化,言其灵便。六为阴数,为分数,强调其时分时合,也即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之意。再者,七尺六寸又代表人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之别。
其实,这种生活用具一开始不叫筷子而称箸。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危险。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这是国人的独有的思维方式。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因“筷”与“快”谐音,意含快乐和赶快的意思。人们送筷子给结婚的新人,以祝福他们成双成对、合二为一、幸福快乐、快生贵子。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以恭贺对方快快发家、乔迁快乐。送筷子给合作伙伴,希望利而不争、精诚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送筷子给好朋友,寓意双木成林、好事成双、同甘共苦、贴心关怀。送筷子给小孩,表达快长快长、快乐成长。送筷子给老人,寄托长长久久、快乐永远,平安康宁、福寿无疆。
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在筷子上雕刻一些文化符号,不但使筷子的外形更加美丽,而且更能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刻以龙凤,暗喻男女龙凤呈祥,姻缘珍贵恒远。饰以梅兰竹菊,代表民族气节与君子风范。雕以狮子图案,既想事事如意,又能辟邪镇宅。八仙过海代表吉祥、智慧与成与功。贝壳图案,代表发财聚财,有利正财及事业。鱼的图案,代表金玉满堂,年年有余。喜鹊图案,则为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快乐无比。五福临门,则是福、禄、寿、喜、财,纷至沓来。
筷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物品,我们天天都在使用。不过,越是使用频率高,人们的讲究也就越多,其使用中的忌讳也叫越多。
一忌长短不齐,又叫三长两短,绝不能把这样的筷子摆在餐桌上,因为只有没有盖上盖子的棺材正好是由三张长板和两张短板组成,所以三长两短成了忌讳之最。二忌仙人指路,是指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指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就像是在“骂人”。三忌品箸留音,就是把筷子放在嘴里“嘬”,并发出“吱吱吱”的声音,这种做法没教养也不礼貌,极端让人生厌。四忌击碗敲盘,用筷子敲击碗盘是过去乞讨者的标配,就今而言,又似在骂厨子或者骂请你吃饭的人。五忌当堂上香,是指把筷子直直地插在盛好的米饭上,碗仿佛香炉,筷子直插,又像是上香。古时候将斩囚犯的最后一餐,筷子也是直直的插在碗里的,因此这一做法极不美好。六忌十字摆放。筷子摆成十字,就像是在打叉,以前官府判完案子画押,也是十字,因此也不吉利。
其它如筷子碰掉打破和谐叫落地惊魂;用筷子倒着拿又叫乾坤颠倒;吃饭时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叫一针见血;用筷子夹菜时在盘子上空甩干汤水叫天女散花;在众多菜品之中,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菜,就频频下筷,叫接二连三;拿着筷子,在各大菜品上空寻摸或者在盘中来回翻找,叫巡城抄底。这些都是无视他人、没有教养的行为,都是使用筷子的忌讳。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筷子的使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记》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梜”,汉代叫“箸”。《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而在西方,目前还在使用刀叉。当然人类进餐起初都是手撕牙咬,进而叉分刀割,最后再到灵巧的筷子,手指一动,轻轻搞定。刀叉用的多是肢体的力量,相对比较野蛮;筷子精细到手指的分工,两根筷子的平衡,凭的是大脑,充满了智慧,相对更为文明。
而就其中的哲学意味而言,筷子文明以“和”为中心,阴阳和合、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追求和谐。其中蕴含着中庸、谦让、兼爱、协商、相利和王道的文明元素;而刀叉讲究的是粗暴、机械、对抗、排他、武力、零和,其中充斥着霸道的文化基因。
不知是使用筷子或刀叉这种习惯,长期以来影响了中西方人的思维,进而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是中西方的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使彼此选择了不同的进食工具筷子或刀叉,抑或是进食工具、思维和文化它们同时产生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自不同的文明。
综上所述,一双筷子,看起来简简单单,里面又包含藏着多么丰富的文化密码啊!一双筷子,拿起来轻轻松松,它又承载了多少天地大道啊。
筷子,筷子,我使用,我快乐!筷子,筷子,我使用,我礼让!筷子,筷子,我使用,我智慧!筷子筷子,我使用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