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家庭家族家国<br><br>——温培雅小说《棉花白了芝麻黄了》寓意初探

2022-10-12 08:47:13

生存生活生命,家庭家族家国

——温培雅小说《棉花白了芝麻黄了》寓意初探

陈洪彦

       温培雅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棉花白了芝麻黄了》,围绕两个女性白棉花和黄芝麻来写天中大地的两个家族命运的起伏跌宕,表面看来似乎柴米油盐,鸡零狗碎,棉花芝麻,一地鸡毛,但掩卷深思,又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生存、生活、生命,家庭、家族、家国乃至中华民族虽历遭磨难仍生生不息的道理与原因都在其中了。对案击节,仰天嘘吁,小说对心灵的冲击又促使我不能不把这种感性的直觉用文字转化成一种对作品深刻寓意的理性分析,依此来与小说作者及各位读者共享。

       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要分析小说的寓意就不能不从这三要素入手,尤其是其核心要素人物形象。

        一、环境。首先说时间,小说的故事从解放前夕的四十年代写起,一直写到二零一四年,时间跨度近七十年。这期间国家政治经历了解放,建国,剿匪,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而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也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后来的机械文明再到电子文明,这几十年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变化,远远大于从秦朝到建国以来两千多年的总和。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而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就在这一系列变化与变革中起伏颠簸着,而人物性格也在这起伏颠簸中渐次展现与丰满起来。其次说地点,小说的故事说是发生在白云县官庄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谓白云县,就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泌阳县。这不仅是作者出生在这里容易让人如是联想,更因为白云山海拔九百八十三米,是泌阳也是驻马店市第一高峰,用一座标志性的山峰来代表坐落在它下面的一个县,再正常不过。另外还有,在这座山下不远的竹沟,曾经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小延安”,把作品中的故事放在这附近讲述,不仅更加便利而且更容易讲出精彩,这恐怕就是作者把白云县作为自己故事发生地点的原因了吧。不,还不仅仅如此。白云山是天中第一高峰,也是天中热土的一种标志,那又何为天中呢?据文献记载,过去禹分天下有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曰天中。现在叫驻马店的这块地方,过去曾经因有汝河贯穿东西,所以又称为汝,而汝河正发源于白云山下。所以,可以这样说,所谓白云县就是天中热土的代表,天中又是中原豫州的中心,而中原又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与发祥地。中华、中原、天中、白云县,一句话,白云县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就是作者在华夏文明肌体上找准的一个关键穴位,从这里下针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讲好了这里的最普通的家庭、家族的故事,也就讲好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故事。急剧变化的近七十年的时间跨度,天中大地白云山下的这片有代表性的热土,波澜壮阔又一波三折的变革背景,这就构成了发生情节和展示人物的典型环境。

       二、情节。《棉花白了芝麻黄了》一开头就用倒叙手法,把一九五零年的一个关键片段提到前面,抓着读者,而后分别从头说起,从容叙述棉花和棉花家的故事以及芝麻和芝麻家的故事。小说还采用别人很少使用的平行线结构,让两条线索同时向前推进,直到故事进行了大半,才交叉在一起,而后时分时合,向前延伸。一条线索写出生在小户人家的黄芝麻遭遇家庭的种种变故后,忍辱苟活,随后又做了人家的童养媳,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接着又为人妻为人母,咬牙支撑起一个家庭,眼看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料丈夫又突然死去,在生活的重压和打击下,她依然如她的名字芝麻一样坚韧向上,以自己的无私担当撑起一家人的和谐幸福。另一条线索写出生在大户人家的白棉花,在解放前夕突然被父亲莫名其妙的定亲下嫁给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随后开明进步的父亲又竟然以反革命罪被仓促镇压,白家也迅即由上等人家变成只许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的专政对象,白棉花便自觉承担起夫家和娘家两个家庭乃至家族的重任,最后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克服一个个困难,战胜一个个危机,使两个家族日渐繁荣,自己也迎来了夫贤子孝的美好晚年。

       作者采用两条线索同时推进的平行线结构,当然有相反相成的对比作用,比如黄芝麻与白棉花的对比,黄家与白家的对比,但更主要的是相辅相成的映衬作用:在同一个巨变的时代,同一片天中热土上,两个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的卑微女性黄芝麻与白棉花,一个以自己的勤劳与坚忍,一个以自己勤劳与聪慧,各自使自己的家庭与家族渡过一道道难关,并最终走向繁荣与昌盛。黄家和白家又何尝不是中华大家庭中的无数小家庭的典型代表呢?她们所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缩影呢?她们家族的兴旺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又生生不息的象征呢?正像也采用了双线结构的鲁迅小说《药》一样,写好了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也就写好了华夏民族的故事,作者写好了黄家的故事和白家的故事,也就写好了炎黄子孙的故事,写好了中华民族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情节结构的安排,大有深意,很值得我们反复斟酌与品味。

       三、人物。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几十个人物,而用笔最多也是最成功的便是黄芝麻和白棉花。她们二人虽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个出生在贫苦人家是像芝麻一样的贱丫头,一个出生在富贵人家是像棉花一样洁白的大小姐;一个侥幸嫁了个殷实人家但却被婆婆折磨着,一个无端下嫁到普通农户但却被老实人李石头呵护着;一个挣扎在苦难中更显艰忍与顽强,一个颠簸在风浪里更显聪明与智慧;一个天有不测风云,好人没得好报,偏偏中年丧爱夫,一个功德终圆满,最后得福报,夫贤子又孝。但她们更多的还是像似之处:都出生在天中大地,都经历了同样的时代风云,都是像芝麻棉花一样卑微的小女人,都饱经政治风雨与人世风霜,都不屈不挠韧性十足,都勤劳奉献克己为人,都贤惠懂礼相夫教子,更主要的是都用自己的微薄之躯支撑起家庭乃至家族的参天大树。具体说来,她们身上,有着这样几种可贵而又重要的品质:

(一)强烈的生存与生命意识。人首先要让自己活下来,才能说得上其它。黄芝麻似乎一出生便与苦难相伴,先是亲见母亲被恶霸黄金福奸污,又目睹母亲被父亲暴打得奄奄一息,随后又亲历父亲被人半夜入室杀害,再遭遇母亲与继父被投奔了共产党叔父报复杀害,接着自己又被爷奶鄙视仇恨乃至送人当童养媳。虽然丈夫、小叔子、公公都还不错,偏又遇到个刻薄寡恩的婆婆。在婆家,身体上的饥饿与劳累,精神上的侮辱与摧残,生活上的打击与磨难都接踵而至甚至同时到来。但无论如何,黄芝麻都咬牙坚持下来,她就像一根路边的卑微而又柔韧的小草,虽然历遭命运的碾压,但还是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努力生活的更好。无独有偶,白棉花虽然出生在大户人家,先是其父被家奴出卖土匪绑票,为赎回父亲花光了家庭的所有积蓄,接着自己又莫名其妙的被父亲下嫁到乡里一个普通的农户,随后爱国正直、进步开明的父亲又被错误镇压,白家的老宅又被剥夺瓜分,叔父和母亲都成为专政对象,白家也从富贵人家一下子跌入困顿。这种情况下,白棉花不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生存下来,而且尽心照看夫家和娘家两个家庭,后来虽然两家都出现各种起伏与变故,但通过棉花的努力,白李两家还是一天天向好起来。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又说:“柔弱者生之徒。”其实在黄芝麻与白棉花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强烈的生存与生命意识,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就是依靠这个,才能忍受生活的苦难,经受风雨的打击,战胜命运的不公,并最终迎来了生命的彩虹。

       (二)可贵的责任与奉献意识。无论是在娘家面对一系列打击还是在夫家面对生活的重压,黄芝麻都用自己孱弱的肩膀,主动担负起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乃至一个家庭成员的重任,默默不语,任劳任怨。从不沮丧,不悲观,不推诿,不躲避,有苦有累咬牙坚持,有委屈泪水自己咽在肚里,小车不倒只管推,以自己的担当减轻其他家庭成员的压力,以自己的奉献让自己的亲人们过得尽量美好。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黄芝麻,这个家庭该当如何。而白棉花还是一个未出阁的少女时,面对父亲被人绑票,家里乱成一团,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定力、智慧与担当。是她识破了内鬼,稳着了家庭,筹来了赎金,并最终成功营救出了父亲。在娘家遭遇变故后,她李家、白家往来奔走,劳心劳力不辞辛苦,成了两个家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是她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才使两个家庭一步步走出困厄走向繁荣。

       没有“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无须“虽千万人吾往也”的非凡勇气,甚至她们都不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她们没机会也做不成惊天动地的事业,生命卑微如芝麻,平时也只埋头做些刷锅洗碗、扫地喂猪、缝缝补补、生儿育女的琐碎小事,但却开花结果厚实如棉花,她们都是将一切好处和方便给了他人,而将一切苦难与不幸留给了自己,她们以自己的奉献让身边每个亲人都能感受到棉花一样贴心的温暖。可以说,她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与奉献意识,各自支撑起一片天地,也各自成就了自己平凡中的伟大。

      (三)厚的家庭与家族意识。自从来到夫家,黄芝麻不仅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与子女,而且无微不至地的关爱着小叔子,尽其所能的孝顺着公公婆婆,甚至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着婆婆的幼子,尤其是后来长期照料卧病在床的公公,她像一个护窝的母鸡,用心呵护着每个家庭成员。而白棉花不仅能很好的相夫教子,而且一直照顾着老家的母亲、弟弟甚至叔叔,在关键的时候还关照着回家避难的大哥。依赖她的不懈努力,白李两家才渡过一道道难关,并最终长成蓬勃的参天大树。黄芝麻和白棉花,也许不懂得古人修身齐家的道理,但她们作为一个女性,却自觉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对于家庭及家族的生存、发展、团结、壮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可以说在作品中主人公身上的几种重要品质中,生存与生命意识是前提,责任与奉献意识是关键,家庭与家族意识是必然。这几种品质,是众多天中、中原乃至中国普通女性身上可贵品质的一种高度提炼和概括。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黄芝麻与白棉花们即便算不上中国的脊梁,也起码是产生脊梁的土壤。她们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首先咬牙坚持让自己活下来,而后再自觉担负起超额的责任并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庇护他人,且最终使自己的家庭、家族乃至家国命脉得以延续并走向繁荣,这就是中华民族虽历遭磨难而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中华民族需要公孙杵臼的壮烈牺牲,也需要程婴的隐忍苟活;需要文天祥、史可法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也需要黄芝麻、白棉花这样默默奉献的小小女人。有意无意之间,小说作者温培雅已经通过两个形象向我们诠释了如此深刻的道理。

       综上所述,小说《棉花白了,芝麻黄了》各方面的布置仅仅围绕主旨展开,真正做到了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独特的环境设置、巧妙的情节安排与典型人物塑造使小说蕴含了深刻的主旨。一叶知秋,滴水见海,作者让我们通过天中故事而知中国故事,通过黄白家事而知炎黄国事,通过小人物而知大世界,通过两个小女人形象而知民族的可贵品质与根基所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