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解“一”字
“一”笔画格外简单,内涵十分丰富,而其运用又特别高频。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一”,它只有平直的一划,而常见含义却有十几条,与它有关的成语就有几百个。不过细细考量,中国文字突显“一”字,中国文化推崇“一”字,中华文明离不开“一”字,实在与我们道家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显然化用的老子的说法。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无极,就是无,就是零,而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就是无中生有,就是零能生一。一生二,就是一分为二,太极分两仪,太极生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阴阳或者说天地的交合产生三,而后产生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明确地告诉人们,他所讲的“道”,不是众所周知的一般意义上的道。他要讲宇宙以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规律、形态、变化等,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于是就暂时借用一个“道”字来讲述,但为了便于讲解,为了更加形象准确,也为了突出“道”的某些方面的特点,有时也借用其它词来描述,比如在《道德经》里”有“、”无“、”谷神“、”玄牝“、”恍惚“、”大“、”朴“等等,都被借用过,而被借用最多的就是“一”字。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多次提到“一”,而他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另一个面目或者名称。他在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圣人抱道守一作为做事的最高原则。他在第三十九章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翻译过来就是,往昔的得道者,(是这种情况),天得到道就清明;地得到道就宁静;神得到道就灵妙;河谷得到道就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这里的“一”就是老子始终强调的道,那么问题是在这里为什么用“一”而不用道了呢?
老子之所以借“一”来说道,大概有如下原因。(一)它是为了强调道的本源性、初始性。“一”有第一、开始、起初的意思,作者在三十九章连用了七个“一”字,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道的能量来源和初始阶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发端于一。一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切的一切,皆由“一”生发。也正如《淮南子·诠言》所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一”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出发点。(二)用“一”代替道,还为了强调事物的归宿性、终极性。正如老子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也就是万事万物最后要回归根本,也就是他其它章节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广韵》解释说:“一,数之始也,物之极也。”也就是我们所说“九九归一”。更有意思的是,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最后也就讲了个“道”字,这也算是一种九九归一了。(三)用“一”代替道,还强调了道的整体性、统一性。道表面形态好像“恍兮惚兮”,表现形式又似乎变化多端,但其本质又浑朴为一,用老子的话叫着“大制不割”。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里“一”,就是整体、统一。此句说的就是人的肉体和精神能够合二为一永不分离吗?(四)用“一”代替道,还强调了道的恒久性和能量守恒性。从形象上看,“一”是平直的一划,有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的意思。它是万事万物的能量源泉,它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它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轨迹,又是万事万物的最终走向。它生发一切,作用一切,又是一切的归宿。大道永恒,大道如一。(五)用“一”来言道,又强调了道的广泛性、代表性。“一”是一点一滴,又是微末毫介,可以代表极小极小;“一”是无边无际,又是无始无终,可以代表极大极大。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小到微尘、细胞、原子、夸克,大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都可以用“一”表示。它代表一切,囊括一切。(六)用“一”来言道,还可强调道的清净性、无为性。“一”只有一笔,简简单单,这就是《老子》二十九章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洗尽铅华,不留赘余,这也是道的形态——大道至简。按“道”行事,追求朴素节俭,保持清静寡欲。做事道法自然,不瞎折腾,不去妄为,不逆天而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无为而无不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宇宙是道,天地是道,万物是道,我亦是道。大矣哉,“道”!同样,宇宙为一,天地为一,万物为一,我亦为一。大矣哉,“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