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用三千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11-01-23 18:45:03)
标签:

宋体

高山景行

诗经·小雅

《诗经》

大路

分类: 散文小说诗歌大系

 

近三千年来,人们对于《诗经·小雅》中的千古名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直有着一个基本固定的认识,各种训诂学的书籍也是相互抄袭。现在的流行的解释基本是这样说的:高山,是给别人看的;大路,是让别人走的。然后由这个解释引申出来的成语“高山景行”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品德高尚、学富五车的真正大师的代名词。

不过,这句话真的是用在大师或者是圣人的身上的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假定:一个是说圣人的,一个是用在普通的“小人”的身上的。

我们来讨论一下。

大师,古代或者叫圣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品德上,他们都是完美无缺的。假定这句话是说圣人的话,我们只能这样解释这句话:我们圣人是高山,你们小人仰头看;我们圣人是大路,为你们行走的小人做贡献。这样的解释怎么看怎么别扭。这是赞扬圣人的哪一点的呢?显摆,好为人师还是自高自大?要是真得这样的话,这古代的圣人也就和今天的所谓大师一样拙劣了。

假设这句话是定位于小人物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小人物上山,仰望着气势磅礴的大山,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意识到自己的“小”,小人物走在宽阔的大路上,像前人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也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的“小”。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小”时,所有的“狂妄”“傲慢”什么的自然也就没有了,于是就会变得谦逊友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成了这样的意思:高山啊,我们以一颗敬畏的心将你仰望;大路啊,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一路走来。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解释实际上就不再是“圣人”和“小人”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种适用于所有阶层的人的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谦虚谨慎的处世原则,一种求知心态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诗经》的分类来认识这个问题。“雅”是宫廷的乐歌,是当时的文人雅士或者说是达官贵人的作品。所以,他们的做人的准则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是好为人师还是礼贤下士,是傲慢无知还是谦虚谨慎,答案自然不难确定。

所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高山”和“景行”只是一个内涵很虚的概念,而这里的“仰”和“行”才是君子做人的原则:“仰”,使自己不至于自高自大;“行”,万事躬行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学问和做人何尝不是一样,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歪曲了本意而放弃了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洛观音
后一篇:高度与长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