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竞赛听课心得

(2011-04-02 15:40:1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随笔(文)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竞赛听课心得

      教研室  何舟平

315-17日,我校组织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同课异构竞赛活动。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聆听了8位语文老师的参赛课,受益匪浅。借此,首先对老师们积极参与的热情,认真扎实的态度以及辛勤付出的劳动表示敬意,对老师们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这次活动中,8位老师按说课、上课、反思的程序,完整地奉献了自己的教学过程。聆听这些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从中领略到每位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设立,重难点的确定,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以新课标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熟读教材,掌握学情,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使自己的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注重阅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最为重要。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注重阅读训练指导,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如有的老师,预设阅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批注,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增强了自主探究的研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老师采用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迅速浏览,寻找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词语,研读分析,掌握文章主旨,纲举目张,然后按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去解读支撑段落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技巧。有的老师采用细读细研的方法,逐段推进,点水不漏,将每段提供的知识信息清晰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知识点,学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也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默读,概括文章内容,在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概述、补充、完善的过程中,既从整体上理解了文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准备,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的老师以朗读训练为主要形式,井然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朗读的方式有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反复朗读以及老师范读等,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的熏陶和感染下,达到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的目标。总之,老师们在阅读训练中,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有效方法,经过各自的精心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任重而道远。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方法比较好,如果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方法也就停滞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学习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阅读训练的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使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阅读教学有三个境界: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荡漾,终则进入徜徉于佳文美什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

3、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这次参赛课中,老师们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自己精美的课件,为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王瑞平、王生平、王正玺、贾宗伟等老师将故事内容通过动画设计,汽车、告示牌、桃园、采桃人、小狗以及行走路线等被电影式的展示出来,再配以柔和优美的音乐,图文声并茂,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欣赏,仿佛临其境、闻其声,取得了很好的直观效果。

4、板书美观,设计精巧,书写流畅。

活动中,老师们的板书设计美观精巧,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一新。板书是教学思路的体现,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缩浓功能,老师们在板书设计中,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形象地再现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准确地凸现了文章的重难点,将中心思想巧妙地寓于其中,画龙点睛,一目了然,对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起到了很好地帮助作用。

5、藏拙示优,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风格

这次教学竞赛活动中,老师们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陈明辉老师灵活地运用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设疑自探环节,学生设疑,老师梳理,能确立明确、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给学生充足合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自探解决。解疑合探环节,教师坚持了三讲三不讲原则,着眼于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词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探氛围中,共同解决了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教风让人佩服。闫洪九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合理,坚持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遇,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表现了求实务真、删繁就简的教学风格。何世刚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分析归纳,通过对话、问答的教法,师生互动频繁,对文段的解读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教态沉稳,操作娴熟,教学效果良好。王瑞平老师教学准备扎实,设计精细,环节完整,板书精巧,教学过程中能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体,朗读教学以细读感悟为主,默读略读为辅,课件、录音完美结合,问题设计、小组交流、课堂随笔、课后练习,课外延伸等形式和内容皆纳其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场景生动活泼,在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突出了教学的生成性。其认真扎实、严谨刻苦的教学作风堪为称赞。王雅老师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科特点出发,善于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善于从重点语段中捕捉信息,善于从关键词汇中寻求理解,在回答问题时能关顾学情: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全体生达成共识。在解释词语时穿插组话训练,能根据文章主旨设计拓展延伸题型,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一定的高度。贾宗伟老师在组织教学中有激情的投入,能将感情融进文本,融进课堂,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充满亲和力,能够时时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举止言谈中表现了对语文的真诚,对学生的真诚。王正玺老师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有板有眼,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能及时总结反馈,并给予激励性评价,在朗读中多媒体课件配合良好,板书归纳及时到位,老师设置的问题在朗读中逐步得到了解决。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能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课文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学习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增加了对学习新知识的亲近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王生平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操作娴熟,阅读指导方法得当,解读文本能抓住重点,组织教学能关注学情,讲解分析有一定的深度。他推荐的文章《珍珠鸟》能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深远。

6锐意创新,亮点频频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在这次听课中,回味一些教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欣慰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亮点。如贾宗伟老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出一幅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林风景画面,让学生观赏,在观赏中谈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学生心动而情发,自然地道出了“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感受。使课文重点词语在感悟中得到了理解和运用。王雅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小心翼翼”这一词汇时,让学生从采桃人“小心翼翼”的动作神态中去体会、去感悟,由于老师引导有方,学生对这一词汇得到了深刻的理解:这是对桃园主人劳动的珍惜,也是对桃园主人这份友情的珍惜。这样的理解,真正做到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既凸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丰富了词汇本身的内涵。王瑞平、陈明辉等老师通过对描写小动物语段的解读,使学生从小动物身上看到了桃园主人的影子,从小狗热情好客的行为中,从小猫悠闲自在的神态中感受到桃园的温暖,从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中,丰富了“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而感悟到桃园主人优美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至此,学生也自然地理解了什么是侧面描写:这种不直接描写所要写的对象,而通过别的人或事物来烘托、渲染的写作方法叫侧面描写王雅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自己精心制作的长满果实的小桃树,让学生摘去“桃子”, 每个“桃子”中又布有一张小字条,字条上分别写着与文旨相关的内容,摘者读,大家听,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兴趣,活跃了气氛,拓展了主题范围,深化了主题思想。贾宗伟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推荐与本文主题相连的阅读书目,深化了文章主题,拓宽了学生视野。这些亮点让你耳目一新,而这些亮点在教材上,教参上是根本没有的,它正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充分体现。

几点不足:

1、课堂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中,尽管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而且带有激励性,但学生相互评价尚未形成气候。

2、合作学习不到位。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已将它作为主要方式,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想方设法创设这种情景,但效果还是不理想,尤其合作学习不到位。如小组合作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成员没有很好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3、教学未能体现层次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交流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互动的情况较少,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的教学原则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鉴于此,提点建议:

1、继续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那种能使全体学生积极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自主探究,充满激情,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学习“三疑三探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贯穿了新课标精神,给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认真学习和尝试这种模式,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研读教材,掌握学情的前提下,认真开展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指老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怎样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去教)。”教教材“主要是立足于文本知识是传授,着眼的是学生做题的能力;”用教材去教“则主要是立足于学习方法的获得,着眼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关于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标设置了三个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老师教出来讲出来的,不是靠标准化试题练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来写出来的,靠学生实践体悟出来的。只有在读写和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积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谢谢!

2011329

 

另附听课心得四篇:

20065月,在大力倡改的背景下,组织年教师参与教学竞赛后,几位文老参赛课作了点

(一)海  燕(高尔基)

者:付小强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散文,很有名。听了这节课得付老师课前准很扎,很认真,施教过程中能扬长避短,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严谨

这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诸如作者简介、录音范读、划分段落、学生自读、介绍时代背景、分析海燕形象、提出讨论题(思考题、连线题、探究题)等。这么多的内容,可以说该涉及的知识点都涉及到了。但是由于施教者多媒体操作娴熟,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凑,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利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信息,可谓资源利用很丰富。

2、重点突出

在教学设计中,尽管环节繁多,但重点内容是突出的。如分析海燕形象时,先提出讨论题:文章以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为背景,先后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它们各具什么特点?这些内容关系到学生对关键语段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付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最后教师作点评。搞清楚三幅画面,付老师接着又提出:伴随着海面的变化,海燕的动作、神态有何变化?学生依据文本,基本上按原文作了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又辅之以图像、音响,创设了生动的情景,增加了文段的可感性。再如分析归纳文章的象征意义时,讲解清楚,归纳有条不紊:海燕象征了革命先驱者;风云雷电象征了沙皇反动势力;大海波涛、暴风雨、海鸥、海鸭和企鹅分别象征了革命群众的力量、席卷一切的革命风暴、假革命者和怕革命者。

1、探究题设计得好

    如探究题(3):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了什么,如何做新时代的海燕?这样的题型可以使书本知识、文章的思想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很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总之,这节课付老师下了很大功夫,凝聚着他的很多辛苦,可肯定的地方很多,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下面有几个地方提几点建议,可作为我们共同的探讨。

1、导入时,简明地介绍一下“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到底是散文还是诗,(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诗的内容)这样不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即使两三句话均可。

2、划分段落层次的环节,可以挪到录音范读和自由读之后或干脆去掉。为何去掉,是因为后面有可以弥补这项内容的环节——后面分析三幅画面时,学生完全可以从三幅画面的内容去把握文章结构,这样既简洁明了,又节省时间。

3、归纳文章线索这个环节可以结合学习文章所描绘的三幅画面进行,如将三幅画面依次用箭头连线在屏幕上标示出来,学生从暴风雨的“孕育——临近——就要来了”这几个词的变化中理出“暴风雨渐次逼近”这一线索。这样显得自然,容易,又省时。

4、在引导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朗读穿插太少。这是一篇散文诗。有人说,“散文是喷出来的。”如果在讲读中能对重点语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用朗读来感染学生,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名篇的词汇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既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为背诵名篇奠定基础。因为背诵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不容否认,多媒体手段对语文教学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如果一味沉溺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中,难免会出现主次倒置、冲淡文本的误区。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并非“多多益善”。语文博大精深,是一门语言艺术,其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都潜载于语言文字之中,所以,教学中决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解读文字,教出语文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曾有人谈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时,提出“内容决定形式”或“形式决定内容”的问题,当时多数人观点是“内容决定形式”。后来,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论证,人们才明白了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也就是说“内容和形式” 是统一的,阴阳互补。比如一首诗,在诗人头脑中形成了,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是不存在的诗——没诗。曾在兰州听课时,有老师谈及“刻舟求剑”这篇寓言的教学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出“船行水上,剑从船上掉入水中”的画面,这样的课件,将文章的答案直观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但那有何意义,因为要真正理解寓言的寓意,把握其内涵,恐怕还得从语言文字上去体验、感悟吧。可见,加强朗读,从语言上去领悟,是很重要的。

5、板书太简单。尽管多媒体课件替代了很多板书内容,但大多一闪而过,且多且杂,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难以留下深刻记忆。好的板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缩浓功能,形象地再现文章的脉络,准确地凸现了文章的重难点,为学生记笔记提供方便,可以给学生留下永久性记忆,板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之间一主一辅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冲击下,如何写出新颖而规范的板书,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二)有 人(臧克家)

教者:潘凤霞

《有的人》思想内容深刻,表现手法独到,真可谓文质兼美,也是一篇久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老课文,是经典文章。潘老师在施教中,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1、思想内容。文章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明明是写鲁迅的,是鲁迅逝世13周年的纪念文章,而正标题为何是“有的人”。 潘老师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由鲁迅联想到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人,即为人民而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这样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由鲁迅精神想到了民族精神(民族魂),同时,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鲜明,更凸现。突出了重点。

2、表现手法。该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潘老师在施教中引导学生从诗的每一小节找出形成对比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对比喻句也作了重点分析,使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在本文的作用能够理解掌握。

——这是从整体上谈。从新课改的角度谈,我觉得有三点值得肯定。

1、新旧知识的结合。《有的人》是思想性很强的诗作,潘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诗作所表达的人生价值观、生死观,把它同已学知识中的有关思想内容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中有关生死观的名言、诗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及鲁迅《自嘲》诗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散文集《野草》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等,这样,拓宽了同一主题下的题材范围,开阔了学生眼界,训练了同中求异思维,体现了“课文只是个例子”的新课改观念。

2、书本与生活的结合。潘老师在教学中始终以教材为统帅,在反复朗读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与教材相关的两种人的生活图片加以展示,使学生感悟到了“有的人”覆盖范围之大:“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活中哪些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活中哪些人,人还活着,苟延残喘,但他无视党纪国法,为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上,教者虽然表现得轻描淡写,但在图片的直观中,实际上学生心目中已埋下了一个思考的伏笔,这个伏笔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基础。尤其是教者在最后环节提出“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这一命题,可以说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因为它体现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这一点和新课改很吻合。学生在谈论中,有的说“帮助弱势群体”, 有的说“尊老爱幼”, 有的说“刻苦学习”等,这些发言尽管浅显,但它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学科之间的结合。导入环节,板书英文字母——To be ov not to bc , it is a pyoblem.

让学生翻译(译文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萨斯比亚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学生翻译尽管不理想,但教师用意新颖,它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了学科的综合。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优点甚多,教者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下提三点建议,作为共勉。

1、激情不昂扬。这是一首诗,而且是一首悼念伟人的抒情诗。我们常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我们可以想到臧克家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激情,可是,教者在教学中感情很平淡,不见波澜,语言无起伏,教态很平稳,尽管语言清晰,音质优美,表达清楚。

2、朗读形式单一。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教者在设计时重视不够,如在“停顿、重音、情感”方面没有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在范读、齐读时还可以穿插一些其它朗读形式,如男女分组,诗句之间搭配(男:有的人活着;女:他已经死了),小节之间搭配(男:节234;女:节567)。因为这首诗结构上很有特点,节1(总写),后面6节(分写)。后6节之间形成三组对应:2——5节;3——6节;4——7节。这样读,能突出诗作的结构特点,体现了诗歌的形式美。

3、“自主”学习方式体现不够。“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经专家论证和实践证明,最能产生社会效应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的方式较常见,但“自主”学习的方式很难体现,也最难操作。“自主”学习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寻求解决的办法。面对同一文本,不同时代,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历的人,解读时就会出现对作品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理解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有资料说,在《故乡》教学中,有学生提出“雪地捕鸟”有悖于保护动物的主题,虽然幼稚,但反映出了这位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如《木兰诗》教学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句中,一生提出“户”是什么意思,师回答:门。学生又问:为何不用“门”而用“户”,师回答:语言习惯,用“户”比用“门”高雅。学生继续问:为何户比门高雅,师无奈,只好把它作为课后问题处理。课后经过查资料,原来门指双扇的,户指单扇的。于是重新给学生以解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是平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兴趣。平时可以利用一些名人事例对学生加以引导,如牛顿、瓦特等的事例就很典型。其次要培养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放下师道尊严,信任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伙伴,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敢于表现,展示个性。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性质和成败。

         (三)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教者:万建新

《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这是一篇演讲稿,是一篇议论性悼词。听后觉得有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资源利用恰到好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本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居里夫人的贡献。这些资料,弥补了文章的一些空白,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位人类科学家,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情感距离。尤其是居里夫人的一篇演讲——《我的信念》,声情并茂,内容感人。对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全面认识居里夫人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这篇演讲充分体现了居里夫人内心世界的美,人格的崇高与伟大。这与本文论点——“道德品质比才智成就大”相吻合,这对学生把握和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再如“作者简介”、悼词的概念、录音朗读等,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在该课教学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教学中融合了新的教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过程看,解题、了解人物、介绍作者、范读、自由阅读、设置思考题等,都体现的是一些常规教法,但在这些常规教法里又穿插融合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思考题:“她的哪些品质最让你钦佩,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一句话演讲——“居里夫人,我想对你说”等等。这些内容插入得很巧妙,与整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看不出痕迹,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成功。

3、教学重点突出。这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从语言上感受到演讲稿的特点,感情上受到感染,但重点还是对论点、论证、论据的把握。要明确中心论点,理解论点的深刻含义,掌握论据的几个方面和论证的严密性。万老师在施教中始终把这些内容放在中心位置,不论是引导启发,还是分析归纳,都很到位,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台 阶(李森祥)

教者:陈爱玲

这是一篇小说,施教者抓住小说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学过程别具特色,凸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1、教学设计有创意,运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1)、深含哲理的导入语:人生就是一节一节的台阶。激起学生的联想思维,自然引出课题。

2)、简介读书的四个境界: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为本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方便。

3)、自由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这个环节,老师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同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l 父亲为何要造一高台阶的新屋?(生:台阶高,意味着主人地位高,受人尊重;台阶高,屋里不易进水;)

l 父亲是如何建造高台阶新屋的?——引导学生找相关语段。(生: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木头、踏黄泥、编草鞋)

l 新屋造好后,父亲变得怎么样了?(生: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觉得很烦躁,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了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很少跨出自家的台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倔着头颅常常埋在膝盖里 。)
     l【读懂人物】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吃苦耐劳、忠厚老实、敢想敢做、坚韧不拔、朴实和善。) 
  l【读懂作者】
    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感情?(生:对其品质的赞叹敬仰;对传统谦卑的同情;对改变农村面貌寄予的希望。)
    ——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神情专注,精力集中,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2、教学重点突出。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语段,并提出相关的探究题,通过对重点语段的研读,学生很快抓住了重点,很好地理解了中心内容。 
如:(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 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同时在谋划着怎样建造自家的台阶。)(2)造屋过程写的简单,建造台阶反而写的详,为什么?(生:文章旨在通过“台阶”来表现主人公形象和主题。)(3)父亲回来时为何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样理解?(生:劳动就是生命,劳动就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因为失去了劳动,所以说:若有所失。)
    3、情感教育到位。
    正如教者所说,要让文章感人,使读者和作者产生思想感情共鸣,首先自己要进入角色,使文章感动自己。在本文教学中,教者发挥自己朗读课文的特长,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情充沛,音质优美,再现了文章丰富的感情内涵,学生在聆听中受到感动,仿佛步入临其境,见其人(父亲)的境界。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件制作精美。
    教学中,教者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大量的精美图片,直观地再现了文章中的人物、环境,如“台阶”、“父亲”以及周围环境等。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观赏这些图景,仿佛走进文本故事,亲自目睹故事中的人和事,尤其 “台阶”的父亲——任凭风雨把脊背压弯的形象,逼真感人,催人泪下。 
     5、拓展运用环节体现了写作训练
    父爱是一个普遍而永久的主题。学完本文后,教者抓住学生心理,联系作文教学,趁热打铁,设计了最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拓展题: 
 l 联系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父亲的实况,谈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l 写出自己对父亲想说的话。
    (习作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诚的情感。写得具体、深刻。教师在总结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性评价。
    总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语文课。教者极具创意的教学设计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一位女性特有的气质和细腻的情感所营造的温馨氛围和感染力;一位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娴熟驾驭教材、得心应手操作教学环节的教学风采;一位日渐成熟并向教学的高境界发展的青年教师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