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美白记(22)日光灯的未来编年

(2012-12-27 11:00:42)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功课文

末日故事终于完结了,上个月有个朋友对我说她在美容方面最大的遗憾是如此努力也没有超越日光灯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72ZH00SIGG.gif,如果真的到了世界末日,她一定要抱着所有的美白产品殉身,败了……。

虽然我从不认真使用美白的东西,但会一直关注这类产品,身边无数朋友也常年需要这类建议。以前美白产品一直是亚洲市场的专利,欧美品牌多依托亚洲的美白重镇——日本为研发中心,像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等所出的美白产品几乎都是与日本企业合作研发(或收购)生产的,近些年欧美本土市场慢慢开始流行起美白产品,BASF、Ashland、Centerchem、Symrise等活性原料供应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美白活性物问世,不过整体上,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实现,日本还是全世界美白产品的中心和重心。

http://s14/mw690/6d5b1225td1731d085d2d&690

上图(来自Happi)回顾了过去30年日本企业对皮肤美白原理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实现的贡献,今天全世界都在享用着这些研究成果,从图上可以看出来维他命C糖苷和鞣花酸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研发出来,到了1998年,4-丁基间苯二酚就已经发现,欧美品牌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这个活性物。1999年,花王从洋甘菊中提取得到了内皮素拮抗剂,它的作用是帮助减少黑色素细胞的增殖,这个发现可以说有很大的意义,在此之前美白活性物研发的重点都是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到了这时候,对美白基础研究开始向更全面的相关机制转移,后来陆续出现了亚油酸——帮助酪氨酸酶降解并促角质细胞脱落,传明酸和传明酸十六烷基酯——抑制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厚朴酚——抑制酪氨酸酶发展成熟,烟酰胺——阻止黑色素向角质层扩散(早在199X年Olay于美国推出Total Effects系列的时候,维他命B3在改善肤色上的作用原理不是非常清楚,近些年才明确知道它的作用),这些研究围绕着黑色素从起始到分布于角质细胞脱落的每一个环节,配合以抑制酪氨酸酶为中心的活性成分,层层把控黑色素的生成、发展、转移等相关机制和环节,研究的结果广泛应用并且向欧美不断输出,才有了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美白产品都知道应该有一个全面的配方原理,针对黑色素在皮肤中的每个环节起作用。

有别于欧美人喜欢使用果酸、维他命A类用于促角质代谢,日本美白产品很少使用这类成分,这催生了如单磷酸腺苷等成分的问世,还有SK-II的核心Pitera,以及同一家原料供应商提供的细胞分裂酵母,EL和Borghese等品牌使用,CPB和Menard等使用的植物或其它酵母提取物,作为促角质代谢用。我想这和亚洲市场对果酸与维他命A广泛接受度不好有关。记得欧莱雅和兰蔻好几年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上过一套果酸 + 精纯维他命C的美白焕肤组,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很快白到发亮,但这套焕肤组算得上这两个品牌最短寿的产品,究其很快退市的原因,我想还是果酸产品不讨大众喜欢,过敏率一定不低,加上很多用户如果用某品牌一个产品发生过敏或不舒服,会很容易否定掉整个品牌,而欧莱雅和兰蔻这种面向最大众消费群体的品牌肯定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欧莱雅大约10年前还有含高浓度视黄醇的抗衰老精华,后来也停产了,我觉得不一定全是稳定性问题,市场就是这样,化妆品可以无功但不能有过,果酸与视黄醇是两个随时可能炸窝的雷,我非常认同这类活性成分为主的产品存在于所谓的“特殊需求的功能性品牌或产品”中,供小众市场选择。

未来美白活性物和产品会是什么样的呢?

低浓度高效率是必须的,我在以前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个理念,这意味着向皮肤中输入更少的化学物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美白类(和抗衰老类)产品在我个人的标准中是一种强介入类产品,有很大部分活性物至少需要进入到基底层,参与皮肤多个生理机制和相关代谢通路,因而介入后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回头看过去几十年的美白发展历程,需要较高浓度才能达到很好效果的β熊果苷和对苯二酚确实应该被淘汰了,特别是对苯二酚这种细胞毒性很强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像Nivitol™、Symwhite®377这类,Decapeptide-12/Lumixyl™这种肽类化合物添加量甚至只需要0.01%即可。

活性物要更加稳定以更好的实现产品化,最近有个朋友在责难理肤泉添加了曲酸的Mela-D精华用到后面变色的厉害,那是曲酸被氧化的一个现象,曲酸、β熊果苷、鞣花酸等都具有这样的问题,作为平价产品的理肤泉是不可能在稳定工艺与相关研发上花大力气的(虽然也会不断进步),否则价格就不是现在这样了。曾经有一个国内的配方师对我咬牙切齿的说:“你不知道熊果苷有多难稳定!”我想这就是资生堂花大力气研发出来又把它灭掉的原因之一。新一代的4MSK、乙基VC、四氢木兰醇等更稳定,更容易做配方,更容易生产出稳定保质销售的产品。曲酸有没有更稳定的产品?有,花更多的钱买黛珂,比理肤泉稳定的多。

α熊果苷就比传统的β熊果苷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优势,在体测试发现1%的α熊果苷可以比美7%的β熊果苷,而且稳定性极好,几乎无细胞毒性,配方上不需要如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等助剂帮助稳定。脱氧熊果苷也较β熊果苷有更好的稳定性,用量低且快速美白,细胞毒性也较小,但我个人认为α熊果苷在实际可用性上更好。在维他命C方面,美白产品中常用VCG,它也较精纯维他命C更加稳定且美白效果不俗,2%浓度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单一活性物具有更多元的功效也是美白成分需要关注的,比起单能的酪氨酸酶抑制剂,传明酸和传明酸十六烷基酯有更广泛的前途,它不仅可以抗炎性蛋白酶,还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从源头抑制黑色素细胞的活性,虽然它单一功能都不是最强的,但具有一物多用的功效,所以欧美产品各种机制分别堆料的产品白起来确实快,而资生堂的美白产品配方看上去单薄且变化不大,不过坚持用下来,堆料的货未必拼得过资生堂某些产品,我认为得益于传明酸的多能与资生堂的工艺。

光甘草定也是一种多能美白活性物,可以抗炎、抗氧化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于已经黑化的皮肤美白,0.001%-1%浓度即可,防止皮肤黑化所需浓度更低。

温和还要再温和,果酸己然令不少人远观,而烟酰胺也存在一定的不耐受,Whitonyl®这种从红藻中提取的低聚糖或可以有所作为,它同样具有抑制黑色素转移的功效,还有海百合提取物。壬二酸用于美白也是应该慢慢淘汰掉的东西,需求浓度高且刺激性较大。

更新更环保的原料来源,比如GigaWhite、Alpha-Melight这类均强调天然提取,环保生产工艺的活性物,不仅更适合于天然有机产品寻找原料来源,在原料生产过程中也降低了环境污染,应对真正的末日思考,这似乎有更多现实的意义。

明年日本将继续带领着全世界的美白产品更新,不仅是活性成分,包括产品各个方面,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未来应该看到更多中国企业,给出自主的创新成果,希望再过30年,这份编年有更多中国的名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