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课堂包含
预习、展示、反馈
展示分为6个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
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启发性问题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学生在根据导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当堂导学题目,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讨论自学中遇到的困惑;老师也要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习进程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B层C层展示,
A层点评、拓展,组组展示、多人展示,便于评价。
展示的内容可以分为:
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
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
(5)、总结反馈、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至关重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通过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打分晋级,激发热情,把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对学习小组打造的过程
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人人参与了课堂活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是小组活动,小组内“兵教兵”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在各组内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这种课型注重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显著效果。
从实践来看,由于教师讲授时间很短,而且是基于学生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的讲授,对教师的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间长,会挤占有效学习时间。
3.“活动单导学”课型
江苏省如皋市整体推进的课堂教模式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将教学内容开发成“活动单”,一堂课的“活动单”包含几个活动单元,组成一节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开发“活动单”。
由于关注了学生对活动体验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有独立思考,也有交流合作,这种课堂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
但是,每堂课都开展活动,对物理教学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开发高质量的“活动单”。
对当前几种课堂的反思
这三种课型都是关注了学生的学,相对于传统课堂,它们有4个显著的特征:
(1)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结构,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唱主角。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学生有了交流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3)“目标——自学——展示——反馈”的学习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得了及时反馈,再辅以课后的个别指导,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就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注重教师间的合作,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新课程实施以来,这几种课型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一批专家学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作了多方位的解读.同时,这几个地区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较好,因而也被不少教育行政部门推崇.
人类最绚丽的花朵是思维的自由——恩格斯
对这些课型进行了学习和实践,体验到课堂教改带来的兴奋,也感受到其中的一些困惑
(1)这类课堂高度关注知识达成度,虽然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学生的目标驱动很强,大多数合作表现为练习的讨论和解题的讨论,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花费时间较少.课堂中重训练而轻知识的形成过程。
(2)课堂上缺少教师带领学生慢慢进入物理情境,体验好奇、猜想假设、实验求证及思辨归纳的过程,学生被各个环节的任务驱赶得匆匆忙忙,思考得往往不够充分,物理学习兴趣尚没有显著提升。
(3)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时间被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挤占,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质量与教师提供的信息质量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全面思维较欠缺,思维质量提高不明显.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的学生起点不同,虽然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分工,但是,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要求教师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个别辅导,教师增加了课前开发学习材料,课后个别辅导、人人过关的负担,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压力很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明文规定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甚至不得超过1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竟相压缩讲授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完全把课堂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几乎彻底放弃了讲授法。
王策三教授特别指出
关于讲授是最主要方法。对于中小学而言,这是绝对的。因为讲授主要为语言活动,不同于一般动手操作的感性活动。如果不主要依靠它,就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高级心理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如果不主要依靠它,学生就无法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不可能在十来年内学习完几十本教科书。
数学家姜伯驹院士认为
“有必要重申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重申讲课、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认为
“教学不进行演讲、解释,不要试图‘传送知识’,只要提出好的问题,这行得通吗?难道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吗?教学还需要效率吗?事实上,‘传送’知识是人类繁衍的本能行为。至于如何传送,必须符合‘受传送者的’的知识结构,即要启发式,不要填鸭式,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理论讲述深入浅出,分析解题信手拈来,备课讲义自成体系,真是‘魔电啊魔电’。”在所有追思晏才宏老师的文字中,下面的一句感人最深:“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如果不是痛入肺腑,出不来这样充满诗意的凄美文字。
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讲授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讲授法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