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初中语文培训班实习简报(二)
(2008-12-14 20:12:13)
标签:
课例研究领雁工程余杭初中语文简报杂谈 |
分类: ○_初中文科组(英语&语文) |
余杭“领雁工程”初中语文培训班实习简报
第二期
(12.8—12.11)
一、【班主任寄语】
第二周的实习又开始了,两个实习组的课例研究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学员们由最初的跃跃欲试,到亲临其中,困惑、迷茫,也接踵而来,但谁也没有轻言放弃。也许是语文与生活、生命的息息相关让我们痴迷,也许是课例研究的魅力,“诱使”大家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总之我们又一次享受着“痛苦而美丽的蜕变”过程。迸发的激情,闪烁的智慧,汇成了今冬的暖洋,正流向这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心田…… (蒋金花)
二、【实习动态】
▲期待了两天的课例研究继续进行。周一是邵老师的诊断课,课后我们语文组老师坐在一起,对课进行了会诊,并对下节郭老师的趋向完美课展开讨论,在总结了原生态的课和诊断课的前提下,大家一致认为第三堂课要在文章主题的人情美和语言美上有所突破,达到两者的和谐交融。周三我们在班主任蒋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观摩了课例研究三课两反思的第三个环节郭老师的趋向完美的课《散步》,课后蒋老师和我们学员一起研讨,一致认为,这堂课在前两堂的基础之上有以下几点突破:课例研究是一个完美而又痛苦的蜕变过程,郭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也是王老师和邵老师的成功,更是我们语文班所有的老师的智慧的结晶。没有前面两位老师的智慧的铺垫,没有我们团队的配合研讨,就没有后面的趣于完美的课。(吴建)
▲本周二下午,我们三中实习组的全体成员围坐一起,一边吃着组长精心准备的水果,一边在美丽的主持人程杏芳的有序组织下,开展了大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研讨原生态课《女娲造人》。课例研究的主题:基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言语互动有效性研究。意义:师生言语互动是课堂信息交流反馈最基本的形式。有效的师生言语互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大家围绕执教者王胜芳的原生态课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建议,有优点,更有改进点。最后,陈香莲导师不仅点评了课,还热情地帮助我们改进了提高课的教学环节,理清了主线。如果说课堂是师生言语互动的窗口,教研活动则是我们相互间、我们与导师有效交流的重要平台。不禁感叹:互动也需要氛围和智慧呀,如此这般,闲雅智达,不亦乐乎!(鲍明娅
三、【研修花絮】
一起去“看雪”(吴莹)
星期三一大早,大家都赶到了学校,班长连早饭都没吃,就赶去教室。我们也手忙脚乱地搬起凳子就往教室跑,生怕迟到。还没等我们上楼,班长就满脸诧异地走下楼来,“怎么,课又不对?”我们纷纷发问。“他们把星期三的课和星期五的课换了,调在第三节了。”班长有点沮丧。雪——又看不成了。
终于等到第三节课,我们终于走进了807班的教室,也终于看到了“雪”!
2008年的这场“雪”,来得可真不容易呀!
俞头二三事(喻国芳)
离开了进修学校,来到三中已有近十天了。在这里,我们组长俞松华成了我们名副其实的头儿,大家亲切地叫他“俞头”。
俞头是我们组最忙碌也是最热情的,组里不管谁有事只要他知道的一定会尽心地帮忙。当然在这紧张的培训期间,他也不忘给大家放松心情,带来笑声。
第二职业
据说俞头在进修学校培训时,对摄影技术还一窍不通。由于蒋老师的指定他硬是背起了摄影机,几节课拍下来,技术还真上去了。我们跟他开玩笑说不用怕下岗了,电视台有适合他的空缺了。这不,昨天他到临平一中那组把摄象机取回来时,还不忘以师傅的架势说:“他们真没用,连有没充电都不确认,结果拿着电板在教室拍摄。”说完还不住地笑,瞧他那得意的样!
美味的早餐
周一第一节课大家就听课、上课的忙开了,回到办公室里,只见俞头在啃黑乎乎的东西。开始还没反应,等大家明白他吃的是番薯干时,组员们一边回想,一边把黑手伸向他的番薯干。回忆还在继续,桌子上的食物却早已消灭完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俞头妈妈给他准备的一周的早餐量,却成了我们大家美味的早餐。真该谢谢俞妈妈啊!
我们组要组织教研活动,有组员提出最好买点水果招待一下指导老师。俞头二话没说就开车去买了些金橘、砂糖橘等水果回来。指导老师还没到,教研活动还未开始,大家消灭水果的行动已展开。正当大家找俞头,让他也来吃点时,他拎着一大袋香蕉、鸭梨回来了。原来他看等下正式开始活动水果不够了,就偷偷地去补货了。看,是我们称职的俞头吧!
和谐是成功的桥梁
——授《羚羊木雕》之感悟
(张顺丽)
前几周,忙着听课,评论人家的课,根本无暇考虑自己“上战场”会是怎样的情形,或许胆颤心惊,或许语无伦次,再或许中途冷场,我把可能或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都考虑了,因为我实在心中没底。我觉得我从来没那么紧张过,那么不知所措。脑中回忆着王颖学员在上“三课两反思”过程中绞尽脑汁备教案的痛苦情形,感觉自己也痛苦不堪了,好不容易我备好了课,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步入班级,看到是张张可爱的笑脸是那么的亲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中,心情平静了许多。这时,有个学生微笑着问我:“老师,你姓什么呀?你看上去很和蔼的。”又有个学生说:“我们每天都换新老师,那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呀!”顿时,我的心被感动温暖了,我不在那么担心,我觉得我完全可以与学生和睦相处这些时间,紧张的心情总算完全释然了,当然,在这些可爱的学生的配合下,我顺利地上好了这堂课。
课后,我不断的反思整个过程,我为什么能把事先害怕的事最后却顺利地去完成?因为彼此的关爱、和谐,趋散了我内心的困惑,让我获得了成功。可见,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想起我们课例小组9个成员之间天天是那么快乐,整天与笑声相随,彼此和睦相处,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忙。我想: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下,我们还会没收获吗?我们还会空手而归吗?我们将摘下那颗最丰实的果子,一切都将成功于我们的和谐之下!!
研修随笔
(邵晓丽)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意蕴生动、精神丰富呢?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就是听课评课。在我看来,教师听课的意义在于“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如果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没错。如果没有源于对许许多多的课堂细节的批判与借鉴,没有吸纳异质与新机,教师就很难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才智。在观课间观心,在追问中追求教学的真正的重心所在。在解剖别人与解剖自己的过程中,经历“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痛苦和快乐。在扬弃中重构,在重构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
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反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教学环节的诊断
(程杏芳)
一直以来都害怕文言文教学,倒并不是自己文言功底不好,只是觉得文言文的教学实在太枯燥了。整个过程基本是了解作者——读通课文-——翻译——分析主题,锁定在一个模式中,毫无新意可言。因此,从教这么多年,我从没执教过一节文言公开课。这一次领雁培训,有幸拜黄琴老师为师,她鼓励我们越是自己上不好的课,就越要去尝试,这样提升自己的空间就大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居然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我尝试执教的是《〈孟子〉两章》的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堂效果居然还不错,但在沾沾自喜之余,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真是应了那句话: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反。
一、对导入环节的诊断
我采用的是激情导入的方式,讲了一个关于鹿和狼的故事。为保护鹿,人们把狼赶走,结果鹿体质下降,后来又把狼“请回来”,结果鹿群又焕发生机和活力。我将这个故事用投影出示,一边自己讲述,一边让学生看投影。然后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再顺势导入新课。本来预想中学生看了故事反应会很强烈,因为故事内容很吸引人,可学生反应却很平静,于是勉强请了两个学生起来发言,几乎使课堂冷场。为什么预想中精彩的导入,结果却如此失败呢?我感到了困惑。课后指导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忽略了细节问题。问题就出在故事的出示,既选择故事就应绘声会色的讲,这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兀地打出一个投影,给学生一个冷不妨,当然不能吸引学生走到故事的情境中,思考、感受当然不深了。可见把握课堂中的教育细节,对于教学是多么重要,只有绽放细节之花,才能开出理想之果是毫无疑义的。
二、 对疏通文意一环节的诊断
五、【导师风采】
心如静水不沾尘,人到无求品自高
――记临平一中李秀蓉老师
(郭伟芳)
来到临平一中,有幸认识了李秀蓉老师。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临平一中的李秀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爱中默默耕耘,在爱中收获幸福的老师。
自1994年8月从教以来,李秀蓉老师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最崇高的追求。时时处处用崇高的人格和道德信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去作学生人生的榜样。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努力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风格亲切自然,很受学生欢迎。
面对新课程的冲击,作为教研组长的李老师,敢于挑战,积极探索,在她的组织与带领下,语文组的多个课题被确立为区级与省级课题。她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以“敢于挑战,永不言弃”的精神勉励学生。李老师始终坚持构建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课前的诗歌朗诵、口头练习、课堂上或讨论或朗诵或思考,或激昂或深沉,总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课后开展小报制作、多媒体制作、书法等评比,活动丰富。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李老师有了一些成绩和荣誉:师德标兵、区骨干教师、区青年岗位能手等,曾多年考评获优秀级。2008年获“杭州市优秀教师”。
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在琐细的班级事务中,李老师精心雕刻着孩子们的“幸福时光”。而在学生们信赖的目光中,在他们快乐的微笑中,她,也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美妙与幸福。这,应该是做一名教师的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吧!
六、【作业选萃】
(一)研修日记
12月9日
(罗其美)
今天我们语文组老师围坐在一起,对邵老师的课例研究的提高课进行了会诊,并对下节郭伟芳的趋向完美课展开讨论,先是郭老师谈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在总结了原生态的课和提高课的前提下,大家一致认为第三堂课要在文章主题的人情美和语言美上有所突破,如何到达两者的和谐交融:1、文章导入要更加简洁,比如以诗意化的语言导入,2、文章内容的概述可采用填空的形式,3、语言的赏析教师要善于铺路搭桥,给予示例引路,4、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以及最后的中心句赏析要融为一体,同时在赏析过程中要穿插人物的分析,做到景、情、人的完美统一,景中有人,景中有情。5、文章结尾的写作训练要拓展开来。
反思:通过今天的研讨活动,我切身体会到课例教研和常态教研的细微区别:课例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备课、上课、评课等等都要围绕主题,尤其是评课不能只凭经验泛泛而谈,与主题有关的就谈,与主题无关的就少谈,甚至不谈。同时同伴的互助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团队就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课例,我身为一位老教师,虽然在经验上稍微比年轻教师多点,但青年教师敏捷的思维,夯实的专业素质让我自叹弗如,要弥补这一缺陷,唯一的快捷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和充电,井底之蛙如果不跳出枯井就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汪莺)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二、走近作者
三、感知课文
(提问:你认为要读好一首散文诗,要做到哪些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落实字词。
2、再读课文: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2)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
3、选取四个典型句子,分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4、师生合作朗读。
四、深入探讨
1、诗中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4、讨论: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用“从(
5、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展示一系列表达母子之爱的图片,以加深印象。
五、 仿写延情
用“假如我变成了……”说一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父亲)的爱。
六、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三)同课异构:
《惠子相梁》学案(诊断课)
(鲍明娅)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生平,理解庄子的志趣。
2.积累重要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能读懂文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出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画像,简介先秦诸子散文导入。
导入部分实录:
T:这一周,同学们都徜徉在古代文学的海洋里,老师想请你猜猜这几张画像画的是谁?(逐一点出图片)
S:(依次)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T:对。这几位圣人都生活在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诸子散文各有特点:《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老师希望上完这节课,你能填上这一空白。
二、了解学习目标(1分)
1、走近庄子;
2、初读感知
3、品读文章美点;
(赏析你自主阅读的妙悟)
三、走近庄子(10分)
1.请学生说说庄子。
2.教师补充庄子生平。
3.读故事,解《庄子》。(两则故事逐一赏析,用时较多,可合一赏析)
4.归纳,简介《庄子》。
5.简介后世对庄子及《庄子》的评价。(反思:简介即可,幻灯片显示没有必要)
四、初读感知(12分)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句读。
2、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句读。
3、学生齐读全文。
4、通译全文
①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
②质疑问难。
5、加点字抽查
6、齐读全文。
五、品读赏析(11分)
1.自主阅读课文,赏析美点。
(可从课文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方面展开思考,教师举一点展开)
师:老师特别喜欢这篇课文的情节。如:面对好朋友庄子的来访,惠子却听信谗言,充满了怀疑。这一情节较出彩。同学们可以继续赏析情节,也可以选择其他角度进行赏析。同学们思考有多深,我们的课堂就走多远。好,行动吧!
2.交流文章美点,教师引导归纳:
●1、情节出人意料。
●2 、人物形象鲜明。
●4、描摹生动传神。
(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同伴点评:老师的有序引导,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向;适时鼓励,给了学生动力,使他们主动打开了心门,使赏析时的交流成为课堂亮点。
六、小结(3分)
(机动:助读资料《庄子钓于濮水》,了解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做好超链接)
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展开。
1、学生谈收获
2、师之语:面对人生的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坦荡一生。
七、布置作业 (1分)
1、收集庄子有关故事。
2、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惠子相梁诊断课教学设计2
(喻国芳)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3、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用两个故事印证庄子机敏、幽默与诙谐的性格)
二、自读释疑
1.学生分组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文章重点词句的解释,小组解决不了的请老师帮助。
3.检查翻译情况。(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点词语
(2)翻译全文
三、精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
(3)《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4)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2.大班交流明确
(2)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的人。
(4)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
四、小结文章写作特色
齐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
(提示问1:寓言往往采用比喻法,在本文中,鹓鶵、鸱、腐鼠各比作什么?
提示问2: 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
明确:1.情节出人意料
2.人物形象鲜明
3.比喻巧妙贴切
4.描摹生动传神
五、情感拓展
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学生自由谈,要鼓励那些积极健康的思想)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