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河大校训
7月24日至27日,我来到河大参加培训。本来不想来,到了之后置身于这所百年学府,立刻被一种深厚的历史的厚重震撼了,一种久别重逢的宁静和释怀使我流连忘返,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久久寻找的心灵归宿吧。一天下来,三转校园,围着古老的建筑让自己疲倦的心灵接受抚慰,让困乏的身心寻找暂时的栖息地。大学毕业20余载,身心一直在寻找寄托,可苦苦的就是找不到----在这里,今天我似乎找到了依托。这里先说说河大校训和标志性建筑。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大学教育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今天我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提高,也就是只重视了教育的“术”丢了“道”。先辈所立堂堂大学和校训被我辈的急功近利所曲解和功利化,实乃读书人的无奈。
宋代大儒张衡渠老夫子谈到读书人的使命是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种境界虽然高不可攀,但今天已被很多读书人所漠视,读书的目的无非是立身、齐家也就变成了吃饭问题。那么,我们举国办教育还有何意义?
教育的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我们有意的把这个事情简单化了。也就是说我们把本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又把做官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