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观后感
(2009-07-12 10:33:40)
标签:
杂谈 |
《共和》剧虽非历史但真正的还原了历史,我觉得这是此举的真正价值所在。
现在来看,当初清王朝应该至少有两次机会避免一朝倾覆的结局的,若这两次机会当初抓住了,恐怕不止是他们的命运能被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也装被改写了。
一次是光绪的戊戌变法。当时他若能不那么急于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终能战胜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变法成功的话。那爱新罗的天下搞不好真能万世不易,他的功业绝对是至少盖过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国很有可能早已实现在无数人用枪炮都没能实现的民主。国人也会避免半个世纪的战乱不已。
这个双赢的局面终究还是没有出现,与其说光绪是输给了慈禧,不如说他是在败给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空有大志,却权谋不足,任用康梁一帮书生,一味急于求成,以为如此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是几道诏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嗅到慈禧有政变的企图时束手无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乱投医,把全部家当都压到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凯身上,最终致皇帝于绝境,身陷囫囵,幽死瀛台。岂不是书生误国?而光绪焉能不败??
在这场斗争中,慈禧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旧势力,是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她是不可能只考虚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清江山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对于变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为的变化跟光绪心中的变会是完全不同的,她以为这变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术层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辈的洋物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随你怎么变,只要大清江山不变,不乱,我这个太后的地位不动摇,而国家又能强盛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而光绪却不这么认为,他要变的是根本的东西,是体制上的。所以当光绪的变法触及到了既得一大群旧势力的利益,导致他们站出来闹事时,慈禧就无法会视不管了。她的确想强国,但首先是不能乱,乱起来了就会葬送大清江山。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绝对是乱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势力的得失,但她绝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为这江山毕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她终于认为光绪的变会不但不能让大清强盛起来,反而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时,她的支持就变成反对了。而反对的意见不能说服光绪时,她就只能选择政变了。
于是这场足以改变历史轨迹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戊戌年的事,她和光绪都错了,光绪错在任用非人,操之过急,而她错在因噎费食,错失良机。
这是光绪的失败,也是慈禧的失败,如果当初她用她的铁腕支持光绪把这个事情办成了,何至二十年后陵寝被盗,暴尸荒郊的事情发生?
这更是整个清王朝的失败。因为它几乎断绝了人们对于朝廷主动变革的希望,天下为之寒心,只剩下极小一部分抱着侥幸思想的人依旧残留着对朝廷最后一点的幻想了。
另一次机会,就是清朝最后那几年的立宪了。
此时已经风雨欲来了。连保守的慈禧也意识到,已经快到绝路,不变不行了。
可这最后的机会,清王朝也没有抓住。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强悍如斯的慈禧也斗不过既得势力吗?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或许只能说她不是斗不过,只是不想自己去斗,或者是还没来得及去斗````````
假设一下,如果让她多活十年,会是个什么样子?
应该是她被逼到不得不斗吧?
那时会是鹿死谁手呢?
日本弹丸小国,实行君主立宪后一跃而为国界列强。中国又有何不可呢?因此,在满清王朝末年,国内的君主立宪呼声极高,甚至要远超共和革命。但满清最后制定的十二年的立宪准备期,彻底让国人失望了。再加上满汉数百年的对立与血仇,孙中山的煽风点火,于是,辛亥爆发了。
电视剧里,那个庆王的女婿恩铭说:变法是真的,也是假的。这句话,就道尽了慈禧的真实想法。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她如何保守,如何私利,但她是绝对不希望大清玩完的,至少不能在自己手上玩完!
于是有了这个至少,事情就变了,变法就成了既是真也是假了。
大清江山绵延万年和大清江山在她这一代绵延不断,这两个概念的中心意思似乎没什么区别,有的只是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区别。毕竟人总有一死,死后的事,想管也管不着了。
但事实证明,真的是有区别的,而且这区别大了去了!
在她心里,她看重的只是后者,她知道人死了,啥也管不了了。但别人的管不了,是想管但没有能力管,比于朱元璋,人家明知道管不了,依旧在活着的时候不停的操心身后的事,定了N多太祖成例,要后世的皇帝记住。而她是压根就不想管,反正在我的手上时大清是好好的,我死了江山丢了,也不是我的事,我就懒得操那闲心了。
不能不恨她的一已私利啊,往轻了说是不负责任,往重了说,是葬送大清江山,扼杀了中国提早实现民主的可能性。
或许,她心里还是抱着侥幸的吧,认为事情并没有严重到那种地步。
再或许,她真的是有变革的心,却忌惮于既得势力的强大,投鼠忌器,又有光绪操之过急的教训,所以希望能从长计议,步步为营,可终究人算不如天算,刚开了个头就死了。
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大概已经没有人清楚的知道了。
我们知道的只是,这场立宪最终还是失败了,而这场失败彻底的断送了那些立宪派对朝廷抱着的仅有的幻想,更多的人无路可走被逼成了革命党。
三年后,武昌一声枪响,大清三百年的基业顷刻易主,中国开始了半个世纪的战乱!
其实大清王朝并不是葬送在了孙中山手里,也不是葬送在了袁世凯手里,而是葬送在了自己手里,葬送在了那帮子保守短视的既得利益集团手里!假如现在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还会选择两次那么坚决反对阻挠吗??
只要不是脑残,大概都不会了吧。
毕竟当年旧时王榭堂前燕,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当年的王爷亲贵,现今已是变成奴才了,而现今的王爷亲贵们,正是当年见到他们要下脆磕头的奴才`````````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啊!
我想,所谓食肉者陋,未能远谋是没有根据的,吃肉的权贵们应该还是比我们这些布衣百姓要聪明许多的。所以他们应该比我们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