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顶之“丑” 谈国兰品赏...(转载)

标签:
兰文化 |
分类: 兰文化精粹 |
在进入话题之前先请兰友们看一张图片,请兰友们仔细比对后分别选出您认为最美的中宫及您认为最美的外瓣...
▲
http://forumpic2.hmlan.com/kindeditor_file/image/20150113/20150113181476657665.jpg谈国兰品赏...(转载)" /> 清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在论述外瓣时这样说道∶“超瓣、柳叶、线条,花之下者也;惟素心取之,然亦分好丑,以阔厚者胜”。这里“超瓣”的“超”是“抄”字的通假字,意指我们饭桌上舀汤的调羹,南通本地的俗语也说作“抄儿”,所谓“超瓣”乃是借汤勺的椭圆外形来形容那些收根放角不到位的大瓣子行花;“柳叶”顾名思义是指外瓣比“超瓣”更显细狭的所谓“柳叶瓣”;“线条”则是指比“柳叶瓣”更为细狭乃至窄小似“线”的外瓣,如“鸡爪瓣”一类。《第一香笔记》在论及瓣型学之由来时又说:“物以罕有而见珍,亦以难得而可贵”。至于为什么会以“阔厚者胜”《第一香笔记》在论及“官种”时朱克柔借“余友黄花奴云”给出了答案:“水仙梅瓣之重官种者,譬诸书画中颜柳荆关,气浑力厚,自具一种沉雄之概,若寻常水仙梅瓣,谓之行瓣,花小而怯薄,如文董唐仇,非不可观,相形见绌矣”。这里作者巧借书画笔法粗细的不同风格,形象的得出了“非不可观,相形见绌”这一结论。确实,若平心而论,即便普草行花亦存朴实平凡之美!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人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便是“非不可观”;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对质朴平凡之美的我见犹怜乃至敝帚自珍,并不能够作为我们对那些更上层楼及又上层楼之美的无视与排斥的理由与借口,美之优劣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否认的,这便是“相形见绌”。爱而不溺,静而不冷,不失偏颇...
http://forumpic2.hmlan.com/kindeditor_file/image/20150113/20150113181425582558.jpg谈国兰品赏...(转载)" />
回到“关顶”的话题,各古谱又是怎样记述关顶这品花的呢?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许霁楼《兰蕙同心录》关顶:“老种赤蕙也。国初出浒关万和酒肆,故一名万和。五瓣短圆,观音兜捧,大铺舌。蕊出大平切门。惜色稍次,能于阴处复花,似能绿些。此样未能十是,若花起发,更圆厚阔大矣。”;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吴恩元《兰蕙小史》关顶:“亦名万和梅。前清中叶出浒关万和酒肆。三瓣短圆,分窠青豆壳捧心,大圆舌,粗长干,平肩。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二谱皆惜墨如金、寥寥数语,波澜不惊间乍看似乎未加过多褒扬。实则不然!对于关顶的外瓣《兰蕙小史》曰:三瓣短圆、《兰蕙同心录》作:五瓣短圆(除外三瓣另加上了二捧瓣),对于关顶这品花短圆的外三瓣,历家兰谱著述从无争议。短圆阔厚这已然是外三瓣的最佳形态;之于捧瓣,二谱一作观音兜捧,一作青豆壳捧,观音兜捧也好青豆壳捧也罢,都是雄性化不太强烈的捧瓣表现形式,不影响对于关顶捧瓣较软这一观点的表达。观音兜捧与青豆壳捧不同之处在于捧前端的形态,青豆壳捧有一个类似于羊角捧的前端的中心突起,观音兜捧的前端则无中心突起、比较圆润光顺,其饱满度比青豆壳捧更胜一筹。在关顶的各开品中其实这两种捧瓣形态都能开出来,但相比之下开观音兜捧时候远要比开青豆壳捧的几率小得多,客观的讲对于关顶捧瓣的描述《兰蕙小史》的青豆壳捧更为贴切;之于舌瓣,二谱一作大铺舌,一作大圆舌,尽管字词不同对于关顶舌瓣的圆大表述并无影响,若要细分的话大铺舌要比大圆舌要更显长一些,依旧是开品的些许变数及各家的不同叙述用语而已,更多的时候其实关顶都是开的大圆舌。舌瓣的圆大,这也已是舌瓣的最佳表现形态了。综上,外三瓣短圆、肩平、软捧、大圆舌,所有这些叠加起来无疑是已然具备了一个上品好花的所有要素了!所以《兰蕙同心录》将关顶归入“蕊出大平切门”,需要注意的是《兰蕙同心录》成书那个时代的“大平切门”非是蕙蕊“五门八式”里“巧种门”下的“大平切”而是萧山沈沛霖蕙蕊“头形八法”里“水仙门——官种两形”下的“大平切头形”,头形八法大平切头形:“开平边五瓣水仙梅,阔观音兜捧,大圆铺舌,五瓣胖圆。八形中之首领也。”这是古人对关顶这品花最大的肯定... http://forumpic2.hmlan.com/kindeditor_file/image/20150113/20150113181414291429.jpg谈国兰品赏...(转载)" />
▲
然金无足赤!在描述花色及开品时《兰蕙同心录》曰:“惜色稍次,能于阴处复花,似能绿些。此样未能十是,若花起发,更圆厚阔大矣。”;《兰蕙小史》在论及关顶开品时则曰:“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关顶的花色暗赤一直广为诟病,这是关顶这品花最大的一个缺憾,如若阴开的话花色则会显绿很多。关于开品,个人认为关顶确实是一品不容易开好的花。当然,这当中有内因也有外因...
http://forumpic2.hmlan.com/kindeditor_file/image/20150113/20150113181418141814.jpg谈国兰品赏...(转载)" />
▲ http://forumpic2.hmlan.com/pics0003/2015-1/13/2015113211633_6d69ec99.jpg谈国兰品赏...(转载)" />
▲ 当今社会,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都比较大,这导致我们的一部分兰友也是心浮气躁。一方面人云亦云听到有人说了一个不字或叫了声好便立刻跟风;一方面急于结论,自认为看到几个图片或一两次实花便立马给打上了某种标签。须知兰花是活的生命体,不是由塑料模压而成,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上的成见都是要不得的。对一品花的全面、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与了解不是一图、一花、一谱、一论、一见、一时便可了解透彻的,尚需多走、多看、多学、多练、多听、多辩、多思、多悟,更要多养!综合各方面因素,在蕙兰老八种当中,程梅为梅瓣典范当推第一。而关顶作为一品软捧大舌的梅瓣,虽色稍次,然瑕不掩瑜,“关二爷”的坐次依旧是无可撼动的...
最后跟兰友们说一说有关于关顶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关于关顶的捧瓣为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是“豆壳捧”《兰蕙小史》作“青豆壳捧”,青字顾名思义是指捧的颜色,那么是什么豆的“豆壳”呢?有人说是蚕豆壳、有人说是大豆壳。其实都不是,有道是此豆非彼豆真名曰“鸡豆”。《第一香笔记》尝曰:“捧心以软者为上「俗名观音兜、鸡豆壳,象形也」。”,这里的“观音兜”也就是上文《兰蕙同心录》中提到的“观音兜”,是一种被称为“观音兜”的及肩风帽(白衣观音像多为此妆束,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画像亦然,春兰龙字的捧瓣即为标准的“观音兜捧”),“鸡豆壳”之“鸡豆”又叫“鸡豆米”,味如莲子学名芡实,南方乡间河道颇多野生,近年亦有人工种植,“鸡豆壳捧”乃取其形似尔;有些兰著在介绍关顶时将关顶直接呼作“寿阳点额花”,这是不恰当的。来由大概是源于《兰蕙同心录》中“关顶”的附诗:“记取当年卖酒家,买春更向担头赊;那知一醉癯仙后,便是寿阳点额花”。“寿阳点额花”其实是借指梅花。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叫做寿阳公主,有一天寿阳公主在梅树下小睡,恰巧一朵梅花落下粘在了额上,众宫女皆以为美,随即争相效仿,以梅贴额,呼作梅花妆,随后也有简化为在额上画一朵梅花及点一朱点的。于是后来就将“寿阳点额花”作为梅花的别称了。《兰蕙同心录》中“关顶”的附诗末句的“寿阳点额花”也只不过是隐喻关顶为梅瓣花而已;日本的“东洋兰联合会”曾经将关顶列入“别格全胜稀贵品”,有兰人著述望文生义据此认为日本兰人是将关顶认作了一等一的花了,甚至有兰友将此与爱国仇日情节挂上了钩,认为日本人推崇的东西当为国人所弃。如此则大谬!一来,按日人的之排位,所谓的“别格全盛稀贵品”之“别格”实际上已然是位列二等,其一等乃为“全盛稀贵品”;二来,之于国兰传统品种的诸多认知彼时日人对我国的既成体系那是全套照搬,基本属于完全“盲目崇拜”中的“脑残粉”一类;三来,姑且按下日人对关顶的态度如何,褒也好、贬也罢!关顶本非日国所产,即便历经东渡西归,难不成一株草也会因此成了“汉奸”,要为千夫所指、万民唾弃?!要知道,中山先生当年亦曾避走东瀛呢...
http://forumpic2.hmlan.com/kindeditor_file/image/20150113/20150113181471567156.jpg谈国兰品赏...(转载)" /> 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国兰的品赏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兰生理特性发展而成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外乎清、浊、浓、淡,刚、柔、拙、巧,或各取其一或相互调和,或细腻含蓄或豪迈奔放,或立异或求同。国人尚中庸,中庸之道即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正所谓“良木不雕,美玉不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拙朴、归真,关顶之美,深得此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