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56858664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田螺坑土楼群
(2022-10-29 10:39:46)
分类:
旅游玩乐
为了不走回头路,我们从泉州经永定县回广州,顺道去了一直心心念念的田螺坑土楼群。
我们直接定位到景区的上观景台,让同伴们有个第一眼的感观。虽然查过攻略,看过图片,但是亲临其境时还是被震撼到,没想到周边还有略显金黄的梯田。
田螺坑村原名叫田寮坑村,后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为田螺坑。元朝末年,黄氏祖先黄希贵带着儿子百三郎,从福建永定县奥杳出发,到了田螺坑定居。
土楼群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是福建客家土楼群的典范。
五座土楼的建造时间不一样,最先是建于清朝的方形的步云楼,后陆续有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围绕其四周,形成“四菜一汤”的布局。土楼群左下方是一座黄氏祖祠"江夏堂"。
在不同的土楼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圆形的,更有家族各成员团结团圆的意蕴。土楼里有吃饭的、售卖土特产的,还是挺热闹的。文昌楼门口挂着喜庆的红丝带,原来前两天这院子里有女孩子出嫁了。
还有艺术家,用天然的材料、精湛的功夫,描绘出不同角度、不同色彩的土楼风景。
几座土楼位于不同高度,四周青山环抱,不同的角度都是不错的景致。
这是下观景台,更能看出几座土楼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不得不感叹在这深山里竟然有这么庞大的独特的建筑群。
近距离看看梯田
因为住在景区里,可以看看土楼夜景。天黑下来了,游客逐渐散去,灯光依次亮起,深山里的宁静让人很舒坦。
一开始告诉同伴我们住在景区里,他们吓了一跳,还以为会住在破旧的土楼里,其实在土楼旁边有几座民宿,环境还不错,虽然隔音差了一点,但一出门就是土楼群,方便在早晚人少的时候逛逛,还有饭吃,价格也不贵。
第二天一早起来,吃了一大锅面条后,我们为了避免遇上返程高峰,就早点踏上返程之路。出乎意料的是,返程方向刚好经过景区其他几个有名的景点,这样就把不在计划之中的景点都一网打尽了哈。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它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搬走,故如今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
裕昌楼有五层,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鹅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
它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年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山川形胜中的太极状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是客家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见证。
清朝末年,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塔下没有土地建造大型土楼,张姓族人便因地制宜,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建起多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景观。塔下村溪流呈“S”形从村中穿过,街巷建筑主要沿着溪流两岸分布,又被誉为“太极水乡”。
塔下村以德远堂、石龙旗等为代表的历史遗存,祠堂形制基本保留清代风格。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这24根石龙旗杆,是中国现存最多的石龙旗,是罕见的石龙旗杆。以前村里有人取得了科举功名,村中都会在家庙的半月池周围竖立石质的旗杆以示庆祝。
后来竖立石龙旗杆的资格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第15座旗杆是一位海外族人为其百岁老母而立,也开了为女性立杆的先河。2012年第24座旗杆则是为本族一位旅居泰国的慈善家而立。
在一片苍翠的树林里有几棵颜色不一样的老树
打卡了几个意外的景点后,我们就立马回程了。高速路上再次遇到美景,几座高大的烟囱,被画上了漂亮的图画,与今天的蓝天白云特别般配,仿佛土楼和我们说再见。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浅游泉州
后一篇:
佛山创意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