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56858664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省佛同赏——佛山初地
(2017-12-29 15:35:38)
标签:
古迹
分类:
历史名胜
以前来过很多次佛山,游的都是比较有名气的景点:新天地、梁园、祖庙、南风古灶......纯粹是看景点,游走于表面,对佛山的了解并没多少。很难得这次的导赏走出广州,在导赏员楷叔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佛山老城区,一探佛山初地。
先给导赏员楷叔露个脸(此处有掌声)。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它古称季华乡,唐宋期间是工商业发达的重镇,明清时期发展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
佛山初地要追溯到位于当时“三圩之首”普君圩京果街上的塔坡庙。据说唐朝贞观二年在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神佛,此地被认为是佛家之地,季华乡就改叫“佛山”。所以流传了一句话:“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唐朝在此建有经堂寺,后在明初洪武年间被拆,迁址于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即下面提到的经堂古寺。在旧址上建东岳庙,因地处塔坡岗又称塔坡庙,并于清嘉庆元年重修。
该庙规模很小,只有头门和正殿两进。 封火墙叫官帽和五岳登顶,灰塑为草龙。门楣上的图画意思是读书、休闲、孝道,使用了清代禁忌的黄色,证明寺庙的地位比较高。
庙前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唐代开凿,泉水依旧清澈,永不枯竭。楷叔说“饮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
经堂古寺,位于文华路民间艺术社里,明朝塔坡庙迁至此,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存山门和浮图殿。古寺见证了佛山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清朝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琼花会馆粤剧艺人李文茂发起红巾军起义,攻占佛山,以此处为都督府;起义失败后,古寺被清兵焚毁,光绪年间重建。
两座建筑中间的小花园有石砌桌椅,这里原来是古寺的第二进。
山门和浮图殿的石柱上仍可清晰看到对联的字,细看的话还可琢磨半天。浮图殿前有个工人忙着做秋色的道具,有机会真要看一场秋色表演。
新风路党校社区就在旁边,据说快要拆除建马路了,估计一段时间后再来,这边又会大变样了。
位于新风路的李大夫家庙,是明代礼部尚书李待问的家族宗庙,祖屋在对面。李待问对佛山城镇的快速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修建了通济桥、祖庙灵应祠、羊城古道、文昌书院等,还参与地方自治和社会整合,整个家族很有名望。
家庙比较破旧,是明代的建筑风格,硬山顶、人字墙。正门旁边留着几个破旧生锈的门牌,好像是不同时期的见证。
拐入厚源路,这里有仓库式样的建筑,网络是不是叫苏式建筑?红色的破损门牌显示了旧地名,这里以前曾叫洪湖路。往前有个警察博物馆,据说每月只有1号和15号开放两天。
吴勤烈士墓位于岭南大道北与同济东路交界处, 正门是一座二层琉璃瓦牌坊,前后的牌匾分别写着“万世流芳”和“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里面有一座纪念碑,底座刻有吴勤烈士的生平事迹。他曾任南海县赤卫军第二团团长,配合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后面三座土坟,分别安葬吴勤烈士及其胞弟吴俭本烈士、其警卫员邓卓英烈士,楷叔说这只是衣冠冢。
后来在鸿胜祖馆也看到了吴勤烈士的照片和介绍。
走进塔坡庙北侧的祥安街,中间有一条小巷叫安怀里,门楣上仍可看到模糊的字迹。据说这是清代一位梁医生的住所,有八间房屋,是他的妻子带过来的嫁妆。
太上庙,即鸿胜纪念馆,由张炎于明咸丰元年建立,并创办中国南派名拳——蔡李佛拳。不久后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回馆把反清复明的思想传输给子弟。随后在继任馆长陈盛的带领管理下,会馆成员上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武馆。武馆成立至1949年闭馆这98年间,培养出很多武林英才,如吴勤、李苏、钱维方等。
馆里的锣鼓和旌旗,以及白纸黑字的馆规,或许就是在这严格的规矩下,才有蔡李佛拳在国际武术界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纪念馆里的壁画和外墙的陶瓷讲述的都是二十四孝故事,颜色褪去的几幅是没有重新修复的。
位于明心街上的天主教圣母无原罪堂,第一次看到教堂名称这么长的,它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澳门教区陈放贤神父在佛山彩阳堂创建,1886年才迁至此。民国27年法国教父鲁秘文去世后,教堂由广州沙面堂监理。文革时期停止活动,直到1987年才重新开放。
教堂后面有一堵墙体,是原教堂遗留下来的。
兆祥黄公祠位于兆祥公园里,是佛山最大的宗祠是“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人黄大年的祠堂,“兆祥”是他的字。如意油创建于清咸丰年间,因医治好李鸿章的宠姬而名胜远播,销量猛增,因此成为了佛山首富。
广东粤剧博物馆坐落在祠堂里,琼花会馆几个大字的匾额高挂在上面,这种结构叫四柱擎天,显得建筑特别高大。室内有关佛山粤剧的展览,据说还有粤剧表演。
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原位于佛山大基尾,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比吉庆、八和会馆还要早。早期是用于供奉戏剧师祖“华光”,又称之为“琼花宫”。会馆内设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
咸丰四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子弟编成三军,并把会馆作为大本营。清政府为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禁演粤剧,还烧毁琼花会馆,粤剧活动中心也因此转至广州。
祠堂为三进,规模宏大,装修华丽,三雕两塑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国公古庙,位于狭窄的新安街里,正在围蔽装修,未能进内。所祀国公是指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因出身铁匠而发迹,该庙是锻铁业的师傅庙,也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这里曾做学校,从侧门的墙体可以看到墙砖七顺一丁的建造结构。
鸿胜祖馆,位于衙门旁街15号,这是武馆旧址,现在已经翻新,属私人修缮佛山文物的第一例。
傅氏家祠即秀岩傅公祠的后院,其实这里看不出什么东西。
从侧面和正面才看出祠堂的模样,祠堂建于1916年,是傅翼鹏奉母亲之命捐资建造,位于现在佛山三中初中部操场旁。傅翼鹏是民国时期外交部长傅秉常的伯父。
这里清朝时期是佛山书院,再往前是汾江义学,自1748年起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可谓佛山最古老的学堂。
书院后门衙旁街的一座青砖屋,窗户上有着很精美的雕刻。
陈盛故居在衙旁街39号,和普通民居并无两样。陈盛在1921年接任鸿胜馆馆长,其故居对佛山武术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福宁路,不长的距离,两边有很多破旧的老房子,看似历尽了风雨沧桑。
第一次在佛山宁静的街巷穿梭,真正触摸到它的脉络,感觉比在热闹的景点走马观花好多了。
走了一整天,中午当然得好好补充体力。在福宁路的金源酒家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水晶饺、五柳茄子依然回味无穷。希望下一次再深入佛山其他地方,听听背后的故事。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长沙游——天心阁、老街
后一篇:
重游越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