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历史杂谈 |
王襄孟定生喜识国宝
天津东门内仓门口,住一王姓人家,现在是大少当家。这个大少名叫王襄,字纶阁。为人谦谨老成,终日手不释卷,特别喜欢秦汉以前的古文。对古时留下的古董器物,鼎尊彝豆,绢帛简册之类更是喜欢钻研。可惜,他家并不富裕,自己收藏不起贵重古董,只好常往别家欣赏。由于他文静谦谨知识渊博谈吐不俗,是个很受喜欢的客人。范寿轩到天津来出卖古董,总是先找王襄,遇有便宜的又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王襄也根据自己的财力收买一些。
这一日范寿轩又带着一些古董又来到天津,俩人于是闲聊起来。
“前几年我到河南,收到一些龙骨,上面有古人刻的文字。”
王襄一听,引起极大兴趣,问道:
“河南什么地方”?
范寿轩本想说安阳,但脑袋一转,说道:
“是鹤壁淇县县。”
王襄一听是商朝古朝歌所在,来了兴致,便从《封神演义》说起。谈到高兴时,范寿轩拿出来了几片甲骨,只是刻有一两个字,讲起了自己购买龙骨的经过。可惜的是,几次那给人看,却无人识得,出价不过几文。所以至今没有出手。王襄越琢磨越觉得这“龙骨”不凡。可惜,这次范寿轩并未带大片有字“龙骨”来。范寿轩走时表示,下次来,一定将可以把刻字多些的龙骨转让给王襄。
送走范寿轩后,王襄不辨茶饭滋味,书亦看不进去,满脑子想的全是“龙骨”,
这个孟定生年长于王襄,也长着一个辈分。酷好书籍文物,虽然不甚富裕,但只要见到稀有之书,古之遗物,就是变卖家财也要得到。在学术上也颇有见地。他把王襄让到屋里,王襄一落座,便说:
“今天范寿轩来,说是在河南汤阴收到了龙骨,又叫骨板,上面刻着文字”。
“是么?”孟定生也十分感兴趣。
于是,王襄把范寿轩说的覆述了一遍。孟定生听说范寿轩同意卖,便说:
“那你应该去买来呀!别的事放下不干,也应该先把这龙骨买来。当然,如有可能,我也愿意买一些,就看你肯不肯为我搭桥了。”
“孟兄,这是什么话,要买咱们一起买。”
“那太感谢王老弟了。我想,这个姓范的说的骨版可能就是古代的简册,不过是用龟甲兽骨刻制的而已,确实是稀罕之物。”
这是农历戊戌年,也就是光绪24年1898年10月的事情。那一年发生了变法事件,好记。
第二年,农历己亥(1899 年)三月间一天,王襄正在屋里据《说文》研究几幅青铜器拓片,门帘一掀,仆仆风尘的范寿轩进来了。
“哦,寿轩仁兄,可把你盼来了。”
“这几个月,又跑了一趟河南,所以来迟,还望老弟见谅。”
“龙骨带来了吗?”
“这次来就是给你送龙骨来了。不过,我没往城里带,但愿你能屈驾到我下榻的西门外马家店去一趟。带来的骨版全存放在那里,你去好好看看。”
王襄当时答应了。
范寿轩于是匆匆回店。王襄撂下手中书本和拓片,急急地去找孟定生。两人相偕出天津西门外,找到了马家店。他们原以为这种有钱的古董商人一定住高级豪华的客店,到了一看,
范寿轩的大伙计从一只小箱子里取出骨版,王襄和孟定生接过几片仔细察看。只见骨版大小不一样,多数是乌龟的腹甲,上面用刀刻着细小工整的文字,为过去从未见过的文字。
这些骨版都蒙满沙土,有的把字都迷住了。
王襄和孟定生掏出手巾轻轻拂拭,去掉沙尘,显出清晰的本来面目。擦拭了几十片后,王襄又擦拭一片较大的,禁不住“咦”了一声,原来达块骨版在刀刻的字里行间还用硃墨(硃砂研成的颜色)填镀,因而使字更容易辨认,版面也十分美观了。然而,他的发现,还不足以惊人,在孟定生摩挲的另一块骨版上,字与字之间竞嵌着“石缘”,那是珍稀名贵的宝石啊。再细看以刀刻出的文字,其点画如新,神韵俱丰,王孟二人所见书法名帖也算多矣,但这种以刀为笔的书法,又臻于这种美观境界,却是平生头一回见到。除了他们别人也没见过。像李成,范寿轩等人虽见过,却又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王襄和孟定生又惊又喜。原来他们曾认为这是“古之简册”,但古到什么时候说不清楚。现在两人依文字判定:这甲骨定是夏、商、周三古古物遗品,可称为至宝了。
两个人言谈话语,范寿轩全看在眼里。他是以每斤十文钱的价格从李成手里买来的,所有这些骨版,花也不到五两银子,而现在他一张口,要按字计价,一个字一两银子!有的一块骨板上有几十个字,就要几十两银去。王襄和孟定生对视了一眼,按他们的看法这个要价并不太高,但两人都不是很有钱的,便和范寿轩商量让一让价,最后议定是:大块的骨板,一字一两银子;小块儿的字少的,一块儿一两银子。王襄和孟定生两人把所能筹到的银钱全拿了出来,只买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骨版。
两人得到龟甲后,如获至宝,日夜把玩,但这刀刻文字的奥秘,并未参校出来。王襄依以往治学经验,以笔划统一或相近者进行分类,开始研究和整理。
以后,王襄和孟定生还是千方百计地搜购甲骨,到1928年他们两共得到4500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