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井中出土的残碑暗示什么:有趣的佛教入辽(之四)

(2017-11-14 09:10:49)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分类: 发掘历史


                               /王德恒

 

谜题之一   古井中出土的残碑

2005年,云居寺管理处在清理石经山上的古井时,又发现了十数块残损石刻,而且当场能够鉴定出来是人为毁坏的,完全是硬伤。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不可能是唐武宗灭佛时候的事情。因为唐代的刻经许多还在洞里存放着呢,而且雷音洞洞壁上镶嵌的佛经版也有唐代的,除了自然风化的损坏,并没有人为损坏。

那么,是谁在这藏经重地有选择的毁坏了一些经版呢?

他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从刻经的背景开始探索。

云居寺静琬凿石刻经,以备法难为出发点。他的出身本是禅宗南岳天台宗,为二祖慧思的弟子。

天台宗开宗是以《法华经》为基础的,尊龙树为本宗学祖。取“三教圆融”之意旨,悟“一心三观”的方法。日谈义理,夜禅思维,基本统一了南北不同的学风。慧思的“诸法实相论”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认为一切诸法既是实相,万有差别的事项皆是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所以,提出“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认知禅法。整个宇宙都不过是“介尔一念心”,没有这个“一念心”也就没有了一切。尽管强调的就是心外无物,但是,毕竟心物一体,用心识物,在认识论方面比较好理解。

静琬跟从慧思修得了这套方法后北上。所以,他主持刊刻石经,开始应该是《法华经》。后来续刻了《华严经》、《涅盘经》、《维摩经》、《金刚经》、《佛遗教经》等。

禅宗是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泛海到中国后创立的,到了五祖弘忍时代,基本普及。弘忍最得意的弟子慧能(638——713年)祖籍和房山相临的涿州,后流落到南方,成为一个樵夫,一字不识,偶听人诵《金刚经》便悟道了。于是前往冯墓山谒弘忍,开始他入榷坊做杂务。八个月后,弘忍招弟子根据各自对佛法的见解,作偈说明。这就是那首“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来源。弘忍见他才真正得到真谛,秘密将衣钵传给了他。他离开了冯墓山,隐居十五年,待神秀入宫才出来说法,成为禅宗一代宗师,禅法广播天下。他经常对弟子们讲的就是:“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他的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中、法海等人,都名重一时。法海将慧能的言行集为《六祖坛经》。

禅宗的教义认为,通过宗教仪式或者宗教典礼去获得佛的保佑是徒劳无益的。甚至连祈祷、念经、叩拜也毫无价值。他们认为佛就是思想,就是“悟”,它超越语言和文字之上。至深之理既讲不出来,也写不出来。信佛的人必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佛理,才能得到佛的庇佑。最终,佛也是用他的“智慧”指点你“悟”而解脱烦恼。内视,观心,静坐,寻求顿悟,终归于“无”,或者虚无,“空”,而达到人生至高境界。

这种思维方式暗合了老子、庄子的思想,特别投意于宗法制度下的士大夫,于是,由谈玄转为坐禅也是情理中的事情。禅学和道家的结合,本质上达到了西来的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到非常致密的程度。

佛教的起源和中国道家的思维发生有着共同的精神上的基础。那就是,人被安放在一个避免不了的灾难和烦恼的世界之中。于是,这个世界因为物质的欲望和恐惧而产生不同的面貌。佛的精神并不是要和这个世界对抗,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他找到了用自己内心的精神和外界平衡的支点,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妥协,寻求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有生命的浩然元气,将世界浓缩在自我意识之中,“我思故我在”,无思则一切皆空。谐和美妙在静坐思虑中得到了。这就是佛界。思索达到的知晓,整个世界回复到自身上来,原来,物质世界中各种美妙都是虚幻的,只有心灵上的东西得到感悟才是一种靠得住的真实存在。佛祖的时代已经不好考订了,但是,由他数世传道的弟子们的行为,那些瑜珈大师们的身上,能够看到这种精神本能。他们确实能在静坐中,进入心醉神迷的状态,那种无可言喻的自我陶醉,使佛的精神和形象宛如“无风处的火焰”,这种状态,能使现实的物质的世界消磨为思想的天地,独尊的天地。一切在静坐和思维中得到,就是禅学的本意。禅宗发展的终于到了“禅教合一”的地步。禅即佛,佛即禅。禅教合一的局面在唐代已经形成。

这种以思索为主要修炼方式的佛教和马背上不断跃动着的民族很难找到契合点。所以,禅宗在契丹族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到了宋辽交兵的时候,辽朝统治者虽然还是笃信佛教,但是,他们排斥禅宗。他们从萨满教中得到的启示是只有通过信仰和一定的崇拜形式,付以真诚,以身事佛,才能获得佛的保佑和赐福。

而此时,主张身体力行的律宗已经传了进来,和律宗有同样思维方式的慈恩宗(又称法象宗)的唯识论因为比较容易理解,使得北方的一些大德高僧转而修习唯识论,唯识论中含有的哲学义理和创建者玄奘的崇高威望,也能够和禅宗抗衡了。从这时开始,辽朝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皇权对禅宗进行排斥。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