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德恒博
王德恒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889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读黄志诗歌引发“诗”的臆想

(2016-12-01 10:41:14)
标签:

时评

分类: 休闲生活

 偶得一梦引发“诗”的臆想

                                文/王德恒

最近一个月来,思文拿来几本诗集让我看,又从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弄来一些诗歌,放到电脑桌面上,漂亮的画面镶嵌着诗的文字,让我读。我毫不客气的说:“别浪费我的时间了。”我认为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垂死的、没落的、无用的。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选择诗歌可能的原因一个是惰性,就是懒。何况,比如说写古典诗词,就能从网上调出现成的格律平仄,填进去即可。更有意思的是,有写诗的软件,输入主题,和几个关键词汇,要个上百首诗就能出来。应该说,还都能过得去,在省市级或者区县自己办的文学报刊上登载,虽不能一鸣惊人,但弄个诗人桂冠戴上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我睡了!

近日来,我关注的重点是秦始皇陵的新发现,特别是那些生殉的人引发了我一种思想的沉重,还有一丝好奇。2007年我写了一部《解读中国皇陵密码》,用了比较长的篇幅介绍了秦始皇陵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些年来秦始皇陵屡屡有新的发现,令我梦绕魂牵。此时,我就来到了它的面前,似乎是一个熟人指给我看那些皑皑的白骨,他们就是生殉奴隶,而一柄镐把却又明光锃亮,我说:这些奴隶拿着镐头自己刨的坑把自己埋进去了。

忽然周围一片笑声、噪声,而在一片凄迷的暗色雾霾中屡屡有霞光划过,引得我不得不朝前奔去。我呼叫,招摇,好像我还在说些什么,却又发不出声音。

……这个时候我醒了,原来是躺在沙发上,得了这奇怪的南柯一梦。梦中奇怪的片片段段,醒来后,坐了一会儿,竟然还挥之不去。特别是奴隶的白骨,这一极深刻的形象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我忽然记起了,这是我在哪里读过的诗句,一定是诗句,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好在现在的搜索功能太方便了,我输进这两句意向,哗一下出来一大片,近代诗人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诗句很短。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一批诗迷,读了很多文革前出的诗,这首诗,因其意向明确,简单明了,百年很容易记住了。在1935年的情况下,也是我们钦佩这种具有动员力量的诗!还有,那是新诗从萌芽走向成长的年代,这短短的诗句就具有了探索的意义。

我没有离开电脑,想起来确实在当年有许多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诗作,进一步操作,在电脑桌面的屏幕上显示出来的是思文给我罗列的那一堆诗词。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诗耘的诗》。

“谁是诗耘。”

“真名黄志,认识你。”

我信手拉动鼠标,发现一个题目:

《那把镐是父亲用过的》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我,是不信怪力乱神的,可是,我刚才的梦境,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了眼前啊。

 

“它倚在老屋墙的一角

一身土气

我找来一块抹布

轻轻地擦拭

它依然闪烁着光芒

而父亲

就在闪烁的光芒里

我看到  父亲

把镐放在肩上  走向

布谷鸟叫醒的春天

父亲无数次  把它高高的

举起  连同

举起了自己

向命运宣战……

向命运宣战的父亲

走了  他用过的

那把镐放在老屋中

我每一次看到它

就像看到了长眠中的父亲

我会在它面前  长久的

伫立  凝视

却不愿惊动它”

一个十分明显的具象。而把父辈的辛劳,一语拔起:父亲无数次  把它高高的/举起  连同/举起了自己。

足以打动了我,是我思索连篇。因为,我也有过这种情形,还有,我向窗外一望,墙上也倚着一柄镐,深秋里,我试着翻土,确实,我连着刨了十几下,气喘吁吁。

好,好在引起联想,好在和生活契合。

思文:“这个诗耘在河北‘官家老茶杯’文学大赛,《一杯沏好的早茶》获得一等奖。”

此时,我竟来了兴致,接着看了下去。

《一杯沏好的早茶》

一杯沏好的早茶

斑驳的光影

穿过水杯

倒向我放在桌上的几页纸和笔

弥散的茶香    使我清醒于这个早晨

阳光如一粒石子    无声地

投入杯中    抵达内心的深处

夜色    在我执笔之前

凝露的眼中淡下来

玻璃样透明

 

我清晰地看到

茶色

随着水流旋转    它们

在它们的舞台上跌宕起伏

如同我的人生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之后

静下来

 

这首诗,不由得令我拍案称绝。还是如同前面的感受,具象和联想,并有诗意的感染。简直是我个人的生活写照。几十年中,我又何尝不是在那沏好的早茶中开始“跌宕起伏”,最后反映在“几页纸和笔”上,除了田野工作,几乎全是由早茶开始,几百篇文章和中短篇小说,十四部书籍的写作——还有,2013年,虽然没有风暴,但是,退了,静下来。“凝露的眼中淡下来”这一生,虽然重新开始,而前半生“阳光如一粒石子    无声地/投入杯中    抵达内心的深处。而且,此时也觉得退休后的生活,才真正达到“玻璃样透明”。

浮想联翩,这几天,在我的生活中,开始有了利用这个诗歌语言的对话和表达。于是,生活便也多了些诗意。

索性,将这个诗耘的《老屋的故事》、体会“扶着院中的古槐”

“鸡一嘴羊一嘴的陈年旧事”、“和簸箕里簸出来的”旧事。细细读进去,那场景犹在眼前:“下雨了\屋顶滴漏的雨水\一次又一次\砸疼了母亲的心\天晴了\一条晾衣绳横在院中\一头儿拴着老屋\一头儿拴在树上\母亲会把家中那些潮湿的事亮出来

不再引用了,犹如对自己的重新发现,原来素来对诗作不以为然的我,竟也能一口气读下几十首诗来,还唤起了内心里的诸多美好,或者引起了躁动不安。

于是,当关闭电脑时,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我以为,诗或言志,抑或缘情抒情。无疑,偶尔想起的田间的诗是言志的。而读诗耘(黄志)的诗,是缘情。是诗人的诗碰撞了我的哪根神经,产生共鸣。可以明确的说,我对眼前的客官世界还不甚明了,退休后的生活,回忆和反思,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即便是有了大块的时间进行写作,也不是任务,便总要找些旧时旧事用来回忆,奇妙的是,恰恰勾起了灵感,催动了键盘和笔墨。这是考古报告是不可比拟的甚至也不是史籍钩沉也不能替代的。诗耘(黄志)的诗撞上了我的这种情绪——而我的这种情绪是在很多人身上发生的。

现实本身对于诗来说是危险和值得警惕的,而曾经经历的历史,特别是具有镜像的历史斑点,是值得回味加以诗化的。现实与伟大对于诗来说都是西方概念,中国传统诗歌面对的是存在,是散漫的,片段的,怡情的。宋词犹是。可以说,“镐头”、“早茶”和“晾衣绳”被关联进诗,给出一个意境,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

上世纪80年代诗歌成为高原,我本人也曾被裹挟进去,因为当时的诗歌发现了理想的远方,“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不断寻找远方。今天谁还有远方?远方遥不可及,最终是理想的破灭。而诗便成为了廉价的宣传品,尽管还披着“艺术的外衣”。

那些大量出现的旅游见闻诗,去埃及就写金字塔,到了西藏就写布达拉宫,诗歌成了旅游见闻,成了旅游手册……。如果确实把诗当成艺术品,这种状况是应该警惕的。

要慎用“诗人”这个字眼,诗人和写诗的人,和发诗歌为了荣誉、为了博得点击率乃至捞些广告报酬的人不是一类人。

我为什么对当下的诗作反感,因为看到的更多是伦理和道德,没有看到美学上的突破、语言上的发现性和文体上的创造力。而用伦理、担当表达现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诗歌更多的是直接的、表层的、低级的对所谓现实的回应,那就不如烧掉诗人这顶帽子。布鲁姆说,西方在类似于中国当下这个时代的时候,很多知识分子和文学家承担了怨恨者的角色,都在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忿恨,

表达不解和困惑,比如说那个紫色的余秀华,展示丑陋和肮脏给人看。这里,艺术死了,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层面。如果用欣赏诗歌的心境去欣赏余秀华,引发的就是呕吐。当代的生活中,即便是城市里,也有着人间烟火气,俗世场景,以此入诗,就会有美好萦绕。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歌直面乡村会更加有味。中国古典诗歌对于乡土、乡村生活的反映大多是观光式、赞美式、隐逸式的,留下诸多名篇。五四以后,臧克家《难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苏金伞《跟妈妈说》等关注民间疾苦,对乡村苦难重新发现,使诗歌沉了下来。

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农民经历大变革,诗人如何面对新的乡村境遇?当下不少诗人也在逃离乡村,不再写乡村题材的诗,认为太土气,不先锋。而仍有一批新诗人在崛起,彻底抛弃了古代文人审美式感叹式的乡村写作观,也不再满足于艾青、苏金伞等对农民生存的苦难无奈的展示,而是诗意地上升为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诗耘的诗尚有距离,但是,已经做了可贵的尝试。

“所有的诗人都是说梦的痴人” ,谢冕有着近似的看法,诗人总是在做梦,诗歌归根结底是属于美的。但是梦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想象力越是丰富的作品,越是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底蕴。来自于历史和现实的材料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小说家那里是非常具体的细节、对话,诗人的特异功能就是把一切具体扩大化、抽象化、幻化融会出类似于梦幻的成分,这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实,比如“会唱歌的鸢尾花” ,“以梦为马”,“蓝月亮” ,不可胜数的新奇而又新鲜的比喻,谁也没见过,是诗人特有的语言。但是,读诗的人感觉到了美好,特别是我看重的和人的现实的契合,那时,诗似乎值得赞美的。

最后提个问题, “娱乐化时代,诗歌何为?”

地阔天高,诗人面前无数条小径,再向前,有着宏大的峰峦,六面体,三维度,是无尽的美好。

由读黄志诗歌引发“诗”的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