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老师,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就成为孩子人生中第二个老师,做为家长希望老师善教,作为老师希望家长乐教,共同点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接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棒传一棒。每位家长的心理,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其实老师的心理也是相同的,他们何偿不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他们而骄傲?

按理说家长与老师的目标相同,都是给“小树”浇水、施肥、修剪,希望将来其长成参天“大树”,目标相同,交流起来应该很融洽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尽然。君不见,为了孩子受了一点委屈,有的家长找到学校跟老师讲“理”,要求老师向学生道歉并赔偿损失,有的竟然是“精神损失”;君不见,孩子惹事了,犯错误了,有的老师一推二六五,给家长打电话,让其领回去自己教育,教得“懂人事了”再回来,有的甚至采用除名的方式,逼得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或者自杀了之。同样是为了孩子,应该和颜悦色的家长与老师此时剑拔弩张,矛盾不可调和。
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拧着我的耳朵去上学,对老师说:这孩子调皮,该打打,该骂骂,只要他长出息就行。母亲没什么文化,所以跟文化,跟学识叫“出息”。她认为老师有知识,知书达理,是最可信赖的人。以后的事实也证明母亲是实心实意的,每次犯错误,老师都用教鞭狠狠地揍我,母亲含着泪埋怨:谁让你犯错了?该!但她从不找老师的麻烦,甚至不舍得吃的东西,她会给老师送去,说老师教育孩子教育得好,而且她用了一个字话叫“严师出高徒”。我在小学里学习很好,大概就是拜母亲与老师的这种关系所赐吧!
家长和老师之间共同承担着教育一个孩子的责任,这种关系本身就应该是亲密而尊重的。古语说,师徒如父子,学生跟老师的关系,在古代跟家长的关系是一样的,甚至他们的关系,比跟家长的关系更亲密。 长大后,我渐渐地理解了母亲的心意,更理解了老师教鞭下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当然,母亲与老师的这种关系,现代社会不常见了。现代社会要求老师与家长,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由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得者袁刚编剧并导演,王劲松、雷恪生、丁嘉丽、小叮当等主演,陈建斌、沈丹萍、那威、阿丘、方琼等友情出演的60集电视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关系。
此剧将中国古典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用喜剧的手法演绎出来,一帮孩子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少爷和长工同堂念书,学堂里每天上演着各种返躬自省和教学相长的段子,传统要求于世人的一套行为规范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本应由家长教给孩子的一些道理,通过私塾先生王大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传到孩子们的言语行动中。多吃少味,别暴饮暴食,营养要均衡;闻过则喜,别当耳边风,更不能有抵触心。百善孝为先,想想你乡下的老母亲……在这样的情景下,家长与老师的关系能不和谐吗?
在这部电视剧里,家长对老师是感恩戴德的,将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放心;老师对家长是充满责任的,他的使命是教育孩子成才, 帮助孩子们追寻“百年强国梦”。家长尊重老师,老师亦尊重家长,老师和孩子、和家长之间并如一家,根本看不出一丁点“金钱”的关系。这难道不给我们很大启示吗?现在的许多家长,觉得我拿了学费,老师就应该是我心目中的什么什么样子,既便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了,他也总能找出老师“不合格”的理由而跟老师论“理”;而现在的许多老师呢,也全然没有了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风范,事事以金钱为中心,建议他们都应该利用暑假期间看看电视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