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陵陵主是崇宗李乾顺
------打开6号陵第四篇
然而,就在学术界基本接受了6号陵陵主为李遵顼的学说后不久,有人根据《宋史》等史料的记载,认为,6号陵的陵主不可能是李遵顼。
原来,《宋史》中有一篇《宋史·外国列传·夏国》,此篇记载,李元昊帝后,追尊父亲李德明墓的墓葬为嘉陵,葬于贺兰山脉,追尊爷爷也就是西夏开国君主李继迁为太祖,陵号“裕陵”。
李元昊的陵墓为泰陵;惠宗李秉常为献陵;
仁宗李仁孝为寿陵;桓宗李纯祜为庄陵;毅宗李谅祚为安陵;崇宗李乾顺为显陵;襄宗李安全为康陵。
共九个有陵号的皇帝的陵墓。
神宗李遵顼和他的二儿子献宗李德旺均无陵号,也故无陵墓。
当然,可以找出诸多理由证明这父子俩在世时确实没有能力建设陵墓了,他们的后继者就能没能力了。但这还是属于史论的范畴。事实是,这父子俩确实没有留下陵号,凭着那距离的比较远的“齐王”两字就断定6号陵是李遵顼的陵墓,很难说服人。
因此可以加以分析,如果6号陵不是李遵顼,那么应该是谁的陵墓呢?
西夏王陵陵区现在已知有9座帝陵,而查西夏皇帝则有十二个。究竟是哪三位皇帝没有陵墓呢?
咱一一细查。
首先,西夏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的陵墓葬于贺兰山并有陵名,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
以下,景宗李元昊是开始称帝的人,从他开始称帝至末帝李睨亡国,共传1 0帝。
西夏末帝李睍继位时,夏都中兴府就已经被蒙古军队所包围,几个月后便向蒙古军队投降,随即被杀。所以李睨不可能有什么陵墓。而那么除李睨外,从李继迁至李德旺应都葬于王陵区,此处应有11座帝陵,缺的又是哪两座呢?
据《宋史·外国列传·夏国》载,神宗李遵顼和献宗李
德旺仅知其所使用过的年号,其谥号和陵名并无记载,究竟
是有而失记,还是根本就未及议定呢?据我看来,就是未及议定,因为,李遵顼即位开始,西夏就处于蒙古的不断打击之下,没得安生日子过,可以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亡国。也就是说,西夏的最后三帝,李遵顼、李德旺、李睍都没有能力安顿自己的后事了,当然也顾及不到前此逝去的父祖了。是的,李遵顼没有能力事先给自己修墓葬,李德旺比他还惨,自然也顾不上给父亲大修墓葬了。最后三帝没有按照以往帝陵的规格修墓葬是符合情理的。
甚至,有可能修了,也没有像前辈那样的豪华坚固。他们三人又是得罪蒙古最多的人,所以,蒙古在破坏西夏陵墓时将他们的墓葬破坏得痕迹全无也是可能的。
东方出版社出版了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许成、杜玉冰编著的《西夏陵》一书。书中认为:
我国古代流行阴阳堪舆之术,五音姓利之学。此说源于西周五行说,后经历代穿凿附会、增修订补,逐渐形成了一个庞杂的体系,并涌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专家和论著,如唐一行《五音地理新书》、吕才《阴阳书》、张忠贤《葬录》等。北宋更有官订《地理新书》,致使此说自唐迄宋越传越盛,官府民间无不争相实行。
所谓五音姓利,就是将天下姓氏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归类,每姓各人五音。如张、王属商音;马、吴属羽音;赵、周属角音。而每音都有一定的吉地方位。如“角姓取土,宜、丙、寅、亥、子地,角姓造冢绝乎于寅”(《葬录》)。又据《地理新书》卷十三:
“凡葬有八法,一日阡陌,……二日金车龙影,……三日窟,……八日昭穆,亦名贯鱼,入先茔内葬者,即左昭右穆如贯鱼之形。”又云:“贯鱼者谓左穴在前,右穴在后,如条穿鱼之状也。”其中角姓贯鱼葬图即按角姓五音所利,贯鱼葬之法,布地取穴的。
《嘉靖宁夏新志》云裕、嘉诸陵“仿巩县宋陵而作,”此言,或不单指其作陵园之制,似乎也包括其堪舆取穴之法。
西夏皇室姓氏曾几经变动,其先祖为党项之拓拔氏,唐僖宗时赐李姓,自此党项贵族一直以李为姓。宋初又赐姓赵氏。西夏建国后,元昊又自命“嵬名”为皇族姓氏。
按五音所属,拓拔为宫音,李为徵音,赵为角音,“嵬名”之五音《地理新书》未记。西夏究竟按什么姓氏布地取穴呢?从我们按国家三级坐标系测得的西夏陵墓总分布图上9座帝陵的位置分析,西夏陵是按角姓贯鱼葬法堪舆取穴的。
按照角姓贯鱼葬法,“角姓祖坟下丙、壬、申三穴葬毕,再于正北偏西壬地作一坟,谓之贯鱼葬,不得过于子地”
(《地理新书》卷十三)。其埋葬顺序和具体方位为:先葬尊
位祖穴在丙,即东南;再葬昭位壬穴在西北;再葬穆位甲穴在东北。以上三穴葬毕,再以正北偏西壬地取穴。以此类推,左昭右穆即成以条穿鱼的角姓贯鱼葬。
西夏9座帝陵按其分布可分为前、后两组。第一组,1--6号陵;第二组,7--9号陵。
第一组排列顺序为:1号陵在东南,居丙位,为祖穴;2号陵在西北,居壬位,为昭穴
3号陵在东北,居甲位,为穆穴。三穴葬毕,又在正北偏西壬地作4号陵,为昭穴;5号陵居甲位,为穆穴
6号陵复居壬位,为昭穴。
第二组排列顺序为:7号陵居丙位,为尊位祖穴;8号陵居壬位,为昭穴
9号陵居甲位,为穆穴。
总观西夏陵9座帝陵墓地布置与角姓贯鱼葬取穴原则基本吻合。需说明的是,位于最前面(南)的1号、2号陵,两陵之间虽互有昭穆,但总体上,两陵均处居中的尊位祖穴,这是稍异之点。
如果以上我们对西夏陵排列序位的认识不错,再根据前一节所述西夏陵始建于继迁裕陵推算,9座陵陵主分别为:
1号裕陵,太祖继迁;2号嘉陵,太宗德明;3号泰陵,景宗元昊;4号安陵,毅宗谅祚;5号献陵,惠宗秉常;6号显陵,崇宗乾顺
7号寿陵,仁宗仁孝;8号庄陵,桓宗纯祜;9号康陵,襄宗安全。
我们所以做如上推测,还有以下几条理由:
首先,按上述排列,7号陵恰为仁孝寿陵,这与考古发掘结论相符。
其次,与西夏某些历史事实相符。认为1号、2号为裕、嘉二陵,且为尊位祖穴,这不仅符合他们在西夏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且符合以下事实,即二陵均系元昊所建,相对元昊他们都应处于祖穴位置。此外,也符合二陵的特殊等
级,9帝帝陵的陵台,惟1、2号陵为九级,其余诸陵均为七级或五级。
第三,认为7号陵为仁孝寿陵,并处于第二组尊穴位置,即符合仁孝在西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亦与该陵的等级相合。仁孝是西夏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1 6岁登基,在位5
4年,几占西夏历史的三分之一。而且,仁孝统治期间是西夏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时期。难怪7号陵在诸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惟一平面布局与1、2号陵相同的陵园。其墓碑在诸陵中刻制最为精美。7号陵墓碑碑缘为龙纹图案,而其他几陵(已发掘的6号、5号陵)碑缘均为花卉纹。7号陵碑亭发现字体内鎏金的遗迹,有的金箔尚存,而其他诸陵均未发现类似情况。7号陵墓碑刻制精致,碑文字体方正,刀法工整,而其他诸陵与之相比则显得草率、粗糙。
第四,四区陪葬墓M 1 8 2,位置距5号、6号陵较近,从该墓出土残碑得知,墓主人主要活动时间在秉常、乾顺时期,按上述推测5号、6号陵正好为秉常、乾顺之陵。
当然以上观点目前仅是一种推测,是否正确有待更多事
实证明。
总之,对西夏王陵陵主的认定,除了对7号陵为李仁孝的看法有较为一致的意见外,其他陵主还只是一种推测。看来西夏王陵陵主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