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开6号陵之第二篇

(2011-07-31 13:09:03)
标签:

文化

打开6号陵之第二篇

 

仔细观察墓门近底部有一排已经腐朽的竖立的圆木和板木,经过现场测量,圆木最长的达4米,直径92 2厘米。在当时应是封堵墓门之用。在墓门的上部,考古人员发现全是回填土和淤土,可以判断墓室部分早期已经被大规模挖掘。无疑,就是被蒙古军队挖开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大规模挖掘过。用一句现代话说:就是政府行为。看来破坏的很彻底。

但是,考古学的要义在于,那些不被重视的物件的发现往往还能成为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所以,大家还是劲头十足的向里掘进。

在通往墓室甬道门前,发现有5块石板,或侧立,或平置,均断裂。石板为红砂岩质,一面平整一面有凿錾痕迹,有的中间有一圆孔。从断裂痕迹看,这五块石板都是由两块断裂而成看来就是甬道封门板,被认为强行搬开砸断。

此时就着灯光再向上看,能够看清堆积的都是回填土,很松散。如果按照正常的土洞墓发掘方法继续发掘,松散的回填土随时可能坍塌。此时的墓道底部距上部足有8层楼的高度,发生事故的后果难以想象。为了保证发掘的安全,考古队请来了石炭井矿务局两位经验丰富的煤矿掘进工人,在墓道内架设了支撑墓道两壁、防止塌方的支护网。

可是发掘两天后,发现 支护网的防范作用非常有限,已经发现有碎石滑落了,万一发生塌方,靠着防护网是挡不住的,那么在下面发掘的10多位工人和工作人员就会葬身地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考古队暂停进墓,向国家文物局求援。不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著名专家石兴邦、杭德洲和赵学谦奉国家文物局之命来到现场指导发掘,最终确定采用支撑巷道式的发掘方法。

待巷道支撑完毕后, 考古人员才放心进入甬道,发现甬道铺有地砖,但因为两壁早期已遭破坏,要确定其宽度和长度只能按照地砖的范围。第一天突然发现,在甬道内就有人骨,只不过零乱不全。

那就是说,墓主人是被从墓室中掘出来,或者是拖出来过。因为至今还没有西夏党项人有殉人的风俗,这里的凌乱的人骨只能是墓主人(或者之一)的。也证明,陈旧的发掘遗迹是出于政治性或者是报复,而不是盗墓敛取财产。

考古队员们边清理,边进入,发现了数枚铜门钉泡、副肘版、突然,金光一闪,泥土中出土了鎏金甲片这种高规格的铠甲,应该是“王”以上的爵位的披挂,那么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座皇帝的归葬处。

 

清理到甬道的尽头,就是墓葬的核心所在——墓室,墓室分为中室、东侧室、西侧室。中室与甬道间铺的地砖间断了将近一尺,间断的地方处发现了朽木遗迹,木的上面刷有绿色漆皮。

中室呈方形,顶部和四壁都毁坏了,地面铺的地砖保留完好。墓室内填满淤沙、大石块和地面建筑的石雕,看来当年将地面的石雕构件也拖进来,可能用于攀登。清理完淤泥和杂物后,测量墓室前端宽68米,后端宽78米,南北长56米,距地面高度是248 6米。

在清理过程中出土物有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以及珍珠等。东侧室与中室之间有一过道,长、宽各为18米。

东侧室地面较中室地面高1 6厘米。方砖铺饰长3米、宽2米。墓室西部被盗坑破坏,东壁尚留残部,并发现朽木板痕迹。东北、东南两角残留有竖立的转角木柱。墓室的淤土内发现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等。西侧室与中室之间亦有和东侧室一样的过道。而西侧室地面则比中室高8厘米。其为方砖铺地,长3米、宽2米。西壁残高2米,壁上残留护墙板朽木。在这个墓室内发现了一晚期盗洞。

清理三座墓室后,均未发现葬具,看来葬具是被毁掉了。在墓室的淤土内又发现了零星骨骼,完整的只有三段人体肢骨,有意思的是外还发现了鸡、羊等动物骨骼。不过,大家开玩笑似地争论是墓主人的随葬品呢,还是当年挖墓人带进的食物呢?

在墓室及其上部填土、淤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金马鞍上的纯金饰品、还有鎏金银饰等,但都零散不全。

要从“找宝”的角度看,此次发掘并不理想。从考古的角度看,出土的文物是有一定价值的。举例:

金银器:除了前面提到的金马鞍的饰件为花瓣形镂孔,其形态外围为花瓣形,中间镂空,周边有一道连续弧纹。三角各有一钉孔,孔内各有一枚帽顶金钉,钉长111厘米,出土时钉足附有朽木,所以可以认定是鞍带饰。这样的金鞍饰还有两件,一件为鞍桥的包边,宽1 6厘米、高115厘米,素面无纹饰,内外缘均有钉孔,出土时腔内有朽木。另一件为鞍侧的一段边饰,长3 3厘米,亦无纹饰,内外沿都有钉孔,出土时腔内也有朽木。

马鞍银片饰一件已残,呈薄片状,周边压有凹下的圆点纹,角有小孔,已看不出原来形状,可能附于板上,用作装饰。

还有嵌绿松石鎏金银饰两件。一件是菱形,莲花状,花芯部分镶嵌一颗绿松石,左角有一钉孔,孔内有一短钉,右角略残。边长26厘米,宽3厘米,甚薄,可能为帽子上的饰品。

另一件出土于甬道门前,图案相似,无镶嵌物。

金扣边一件,残长71厘米,两端的两面各有钉孔,似为木盘之类口沿的扣边。

    出土的竹雕一件,说明当时和南方是保持着贸易或者交流的。竹雕上的庭院、松树、假山、窗、花卉和人物是中原的风格,其左上角有一圆孔,全长仅7厘米、厚O3厘米。其用途可能是盘类边缘装饰中的一段,是一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还有珠饰值得一提,共有三种。一种为料珠,黑色,圆形,径O6厘米,中穿一小孔,数量甚少。另一种为珍珠,4 9枚,大者直径O5厘米,小者直径O2厘米,也穿一小孔。另有一枚孔雀石饰珠,呈不规则圆管形,中穿O2厘米的一圆孔。

出土的铜盔甲中有5 2片甲片,大多都残蚀了,形状为长条柳叶形。这些甲片可分两种。一种长99厘米、宽21厘米。圆端有三组缀孔,平端有两组缀孔,中部和近平端处各有一缀孔,孔径03厘米。另一种长58厘米、宽18厘米,圆端有三组缀孔,平端有一组孔眼,中部有一孔。少数甲片上面鎏金,可证明使用者的高贵身份。

出土的铜质副肘版两件,上窄下宽,用薄铜片压出一个展翅飞翔的凤凰。周围衬以流云纹,边缘饰以莲花瓣,有钉孔。副肘版显然是板门的装饰。

还有些铜泡、铜铃,应该是门上和马的饰物。

铁兵器一件,一端圆形有銎,直径25厘米,另一端尖锐,通长57厘米。实物看起来比矛尖还锋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管状利刃。

    陶瓷器出土的不少,几乎全是残片,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篇)

对墓主人的推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