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草原上的和亲之路
“和亲之路”是我最近帮助思文整理和亲的资料时产生的一个想法,感觉这条路上太丰富多彩了,故事太多了,而且感人。所以,先把这草原和亲之路列出来。
1汉朝对匈奴的和亲:起点为长安,终点为巴彦淖尔(匈奴单于庭。不过,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单是南匈奴就有四个单于庭),路线基本为秦直道,越阴山,一路上有十余个旅游城市和将近三十个旅游景点。
2东汉魏晋时期对东北少数民族的和亲:一个起点为洛阳,终点为朝阳。一个起点为辽阳,终点为“白山黑水”,的扶余城。
4北魏(代国)对前燕的和亲:起点朝阳,终点呼和浩特(盛乐)。
5北魏(包括东魏)对柔然的和亲:大同和巴彦淖尔互为起点和终点。
6北燕对柔然的和亲:朝阳和巴彦淖尔互为起点和终点。
7北魏对北燕的和亲:起点朝阳,终点为大同。(文明太后的姑姑是和亲公主)
8隋唐对突厥的和亲:起点长安,终点呼和浩特(武川)。
9唐朝契丹的和亲:起发点西安,(中经北京)终点巴林左旗(赤峰)。
10唐朝对奚族的和亲:起点西安,(中经北京)终点巴林左旗(赤峰)。
11契丹对西夏的和亲:起点巴林左旗,(中经北京)终点银川。
12契丹对高丽的和亲:起点巴林左旗,终点(境内延吉)平壤。
13 契丹对高昌的和亲:起点巴林左旗,终点吐鲁番
14 契丹对中亚、阿拉伯、大食的和亲:(横跨草原丝路)
15 金国对元蒙的和亲:起点北京,终点哈勒和林(境外),境内为巴彦淖尔。
16 西夏对元蒙的和亲:起点银川,终点哈勒和林(境外),境内为巴彦淖尔。
17 满清对科尔沁的和亲:沈阳、北京、科尔沁互为起点和终点,满蒙和亲还不仅涉及到科尔沁,另外三大草原也有和亲公主的身影,不过,清朝早期的和亲,主要是对科尔沁。
为什么说和亲之路是古代的旅游之路
一次和亲活动都要经过求婚、报聘、交纳聘礼、回报、迎亲、送亲、慰问公主、出嫁等多种程序,一般还要反复几次,有时多达20次。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几年,和亲使节在和亲之路上就往来不断。公主出嫁后,也要经过使臣答谢,公主奏报,随从回返等日常礼仪,每隔一两年、两三年公主还要委派她的侍从和所嫁民族的聘问大臣向父母之邦报告所在国家和民族的形势,本人的生活状况,提出一些请求,奉献大量土特产品。
一只这样的队伍少则百人,多者达数万人,由于所担的是闲差,可以走走停停,基本上是没有时间限制,就变成了一种旅游活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风景线。
这支队伍的构成,既有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一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妻子、贵族妇人和前往中原学习的少数民族子弟。商人和教徒也是这支队伍里的人,当然少不了精干的护卫(武装力量),从汉朝开始,这只队伍中还有很多演员,驯兽师等。
这批人不论在起始点或目的地,停留的时间都比较长。其中游山玩水就是他们一项主要的内容,还有些人利用和亲之路也是丝绸之路贸易之路的特点,特别是中途的中转站,打着和亲或者与和亲有关的旗号,在当地进行各种贸易活动,这已经成为常态。甚至有一些和亲公主本人就进行贸易活动,比如:唐玄宗册封的交河公主就组织了一千匹马的商队往来和亲之路进行贸易,结果有人利用公主商队的名义进行贸易,竟又滋生出五六千匹马的驼队,在这批驼队当中竟然有从事旅游业务的,方式是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子女或有钱人带到内地,在内地停留两三个月后再带回来,有的还捎上长安的文人墨客到边塞游玩,收取不菲的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