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辽河上下
2003年图尔基山,辽墓的发现轰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从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又一次证明了,在辽河上下,曾经的一段辉煌。
(央视采访王德恒的镜头和《凤冠谜案》的镜头。)
2004年以后,这一系列辽代墓葬陆续向公众开放,又一次引起了轰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惊喜的发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古人使用的乐器乃至乐舞有些竟然于今日别无二致,于是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期间有着直接的传承。
当时在辽河上游地区,生活着一个名为契丹的民族,这些精美的壁画,真实的记录他们当时生活的景象。
契丹的先民是鲜卑族,这是一个有鱼猎为生的马上民族,他们崇尚自然,江河山川新春日月等一切自然事物,奉为神灵,关于其最重要的一位头领檀石槐的诞生,便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是由于他的母亲,吞食了一块从天上落下了冰,而受孕生下了檀石槐。这种对冰的崇拜,生动的反应了说明了古鲜卑人对辽河的依赖,以及对冰封的辽河的敬畏。后来檀石槐创造了在辽河上“破冰取鱼”的方式,为这个缺少粮食的游牧民族过冬开创了一条途径。
鲜卑人在檀石槐的统治下,一天天强盛起来,到公元元年前后,檀石槐率领着鲜卑各部族,在辽河上下登上了历史舞台,演出了一幕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
公元600年前后,鲜卑族中两支以青牛和白马为图腾的部落,来到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于是又有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两个部族汇合之后,为标明铁一般的团结合作,更名为“契丹”,契丹两字译为汉语就是镔铁的意思。
“青牛白马”成婚之后,养育了八个儿子,儿子成人之后,沿河而下,在辽河两岸定居下来,依托辽河的捕鱼,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终于在公元913年,创建了我国统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大辽国。
契丹人建国之后,依然沿袭着马背民族的传统“官署随帐,四时捺钵”,于是在辽河上下相继建成了五个京城中的三个,其中东京辽阳则是为安置辽河以东渤海女真等少数民族而专门设立的。
东京也就是今天的辽阳,她的发展,有力证明了由辽国促成的民族融合对于开发建设辽河巨大的历史作用。
在契丹建立的辽国统治前,辽河流域还曾有过两次大的民族融合,都曾影响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一次发上在东汉末年,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批汉民族移民,相继来到长城以外。
公孙度致力于招贤纳士,开拓辽河两岸的经济,中原各郡的户口十不存一,辽东户数将近十三万,人口达四十万人,辽西比这数量还大.
魏明帝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孙渊自立为辽东太守,燕王,景初二年(公年238年)六月,司马懿率魏军进至辽东,杀公孙渊父子于梁水(今辽宁太子河)之上,攻克襄平的战役中,司马懿大肆杀戮,公孙氏政权中二千余人,城中男子十五岁以上的七千余人全都被杀,尸体堆在一起,用土封上示众,谓之“京观”。此次征工,司马懿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并将中原流人悉数迁回原地。
另一次发生在辽国灭亡500年之后,当时生活在松花江畔的女真人,一天天强大起来,并一步步走到更为富饶的辽河边上,最后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这便是辽河两岸后来被称为龙兴之地的由来。
清朝入关之后,实行了更为包容的主动融合的民族政策,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努力,五十六个民族最后成为一家人。
镜头提要:
【1】 航拍一组辽河流域、山川
【2】 图尔基山全景平摇、升降、移动
【3】 现场拍摄墓葬群
【4】 参观的人们
【5】 各种器物的特写
【6】 辽河上游大全,升降、移动
【7】 情景再现进行拍摄,多用流动与局部镜头
【8】 辽河上游全貌,升降、移动,大全至局部
【9】 木业河流,升降、移动
【10】
一组契丹族的服饰实物拍摄、遗存、展柜即可
【11】
情景再现,多用流动与局部镜头体现
【12】
辽阳市全景,结合航拍资料,交替剪辑
【13】
有特点的辽河流域的镜头,加大信息量
【14】
用辽河流域航拍衬底采用影视资料,多用局部
【15】
女真人发祥地(哈尔滨阿城区阿什河)与现代人和典型影视资料交替
【16】
辽河壮观的流域各种角度
【17】
这集落幅画面为入海口的旭日东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