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差和忙于别的事情,耽误了博客的写作。真对不起关心我的朋友,今天总算抽出一点时间,将博客续下去。
我参加了北京市文物局和北大办的文物考古普查班之后,先到当时的北京石化办事处组建文物管理所,就是在这个时段里,我完成了金陵的普查任务,并参加了金陵的调查和试掘。1987年,燕山房山合并,我在业务上的范围扩大了,周口店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进入我的范围。
记得1977年我大学毕业到北京燕山一个国家建委的党校报到。看地图坐车,竟然坐到了周口店火车站。转弯就是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那已是下午时分,在我的央求下,看门的师傅允许我进去看一圈就走,结果由于过于劳累(车上人多,几乎站了一夜),我在山顶洞的山坡上睡着了。夜半时分醒来,远远地能望见石化厂的火炬,影影绰绰似乎是个童话。而眼下黑黝黝的山顶洞,不时地闪烁着令人不解的光亮,那光亮有时是绿色,偶或发黄。我只知道人死后的骨骼会产生磷光,发出绿惨惨、或者蓝幽幽的光,经常被人称为鬼火。怎么着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也会有鬼火的发生呢?那时,我连猿人洞和山顶洞还分不清楚,心想,50万年前的骨骼也不会再有磷火产生了,这幽幽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谜一直困惑我到1992年。
1992年因为一位内蒙歌舞团的女导演带三个演员来周口店体验生活,她们要在夜半时分进入猿人洞。那时周口店猿人博物馆(又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猿人管理处)馆长是蔡柄溪,他约我一起接待内蒙的客人。晚宴结束后,意犹未尽,我俩又喝了一瓶红星二锅头后,已经是晚上11了。然后我们攀上了山顶洞,那晚没有月亮,洞里黑黝黝的,虽然是初秋时分,却隐隐地感觉到洞中向外冒着一股寒气。而在那寒气中我忽然发现了一丝萤火。我忙喊老蔡过来看:“看,萤火!”
老蔡低头望了半天,也可能是看到了,说道:“这季节也不该有萤火虫了。”
他的话猛然使我想起1977年,也是这个时节,我看见了比这要亮得多的萤火的事,问道:“那就是说,这里面晚上有时有光亮出现时萤火虫了。”
“应该是。”老蔡回答道,“我18岁到这里工作,1975年到南京大学学地质,临走的那天晚上我走到这里,就看见了光亮。下到里面看,就是萤火虫,一团一团的……”
“不过,守在这山上的人,就是老辈子参加发掘的工人都说,1938年5月,有个叫赵万华的和一个姓董的和一个姓萧的在这儿被日本人给挑了,肠子肚子都洒到洞里里了。从那之后,这里晚上就开始出现萤火了……”
我无言片刻。
“那他们是游击队么?”
“不是。好像是他们知道一个美国人后裔的在哪里,后来日本人没有找到。就将他们给挑了!”
我的灵光一闪,“那孩子的母亲会英语,是蒙族人!”
“好像是吧。”
我当然知道娜木钟离开呼伦贝尔后来到了周口店,而那时她正怀着爱德华的孩子!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