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摄影】玉笏朝天、小坝村、樟脚村古民居、金钟潭瀑布一日游
——老猫侠

2014年12月14日,星期天,天气晴,十几位榕城博友跟随83983户外俱乐部赴泉州樟港下炉村玉笏朝天景区、小坝村、五彩油画石头城樟脚村古民居、金钟潭瀑布一日游。此次活动共有150人参加,分乘3部旅游大巴,上午7:15在福州广场集中,7:30准时发车前往泉州。
活动费用每人80元,含往返车费、高速费、领队费用分摊。有参加中午集体午餐的,另外再分摊费用。我们没有参加集体午餐,为了节省时间多观赏、多拍摄,都是自带干粮和饮用水。




首先来到涂岭镇下炉村观赏玉笏朝天。一块天然巨石因几千年海浪的侵蚀而形成这种独特的形状,有人戏称它是台湾野柳“女王头像”的双胞胎。经受几千年风雨的侵袭,至今依然巍然不动。

“玉笏朝天”巨石脚下有人供奉
离开这里前再拍摄一张全景。有关这里的景色,民间有不少传说,在网络中可以查询到很多。


离开下炉村,前往福建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小坝村,从国道324线拐进小坝村村道,大约10公里左右就抵达小坝村祠堂。

来到“出氏家庙”,数百年来,一支叫“燕山出”的蒙古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出”姓在中国百家姓里是一个找不到的奇特姓氏,目前这里的蒙古族村民占福建省蒙古族总人口数的90%以上。
据网络资料记载,出氏是蒙元勋臣、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后裔。出氏尊木华黎之世孙、元末太尉纳哈出为始祖,因明初其长子造反,次子弃官隐居泉州,担心被株连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蜗居”深山。这一住,数百年就过去了。



这里是泉州市文保单位“翰林第”。第十二世孙出科联,在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并官授翰林院检讨。
出科联字乾甫,号淑渠。从小勤奋好学,文采斐然,18岁便中了秀才,并以制义、诗文闻名于世,在当时颇有诗名,也是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据传,正是因为这位名士,才使得出氏源流能大白于天下。出科联在朝当官时,乾隆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一姓的来龙去脉,乾隆帝听后亦赞叹“好个奇姓!”


与“翰林第”相邻的老屋



出氏家族脉络的传承起初只是通过口耳转述,不敢修族谱,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隐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渐出来。《燕山出氏族谱》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首修族谱。文革期间,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但在族人精心保护下,《燕山出氏族谱》得于幸存,并在改革开放后重新与众族人见面。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做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00多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为本来民族。




离开小坝村,前往五彩油画石头城樟脚村探访古民居。


涂岭镇樟脚村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北与仙游县接壤,东边20公里外即是湄洲湾蔚蓝色的大海,因为贫穷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帮扶村。




樟脚村地理位置较偏僻,从324国道泉港区涂岭镇段朝阳公路往西十多公里,经过不少曲折盘旋的公路终于到达了。樟脚村这个名字被世人获悉,源于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油画——樟脚村》,这个原本深藏于偏远地区的普通村落让大家惊叹,原来原生态的地方是如此美丽。
这里留存的数十座用五彩石头砌成的古民居范围不大,周边都是新建的建筑物。村子里原先有一株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因此得名樟脚村。大樟树如今已倒多年,我们无缘看见了。这里的老人说,旧时候为建房子,先人们从各处山头寻挖石头,然后堆放在半山坡挖好的大坑洞里,用柴火烧个几天几夜,直把石头煅软到可以切割,而后肩挑背扛,砌起家园。
与我们走过的其它古村落一样,这里的老屋除了少数老人、儿童外,没有年轻人居住。

“雨润硒石”——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

位居村子高处的“瑞峰楼”,在这里的古民居中数得上比较有特色的。大门构筑精美,由精雕的辉绿岩方块石垒成拱形大门。门楣上雕有“瑞峰”字样的匾额,落款为“清嘉庆四年乙未中秋”。




在这个五彩石头城,我们集体合影。
远离城市的喧嚣,石头老屋的沧桑,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淡定,连狗狗也是这么孤独而高傲,看都不看我们一眼,任凭我们千呼万唤,连头都不转过来。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匆匆走过。

来到金钟潭,今天活动的最后一站,这里有很多劳动者在修建景区。

由于是冬季枯水季节,瀑布一点气势都没有。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愉快的行程结束了,三部大巴奔驰在返回福州的路上。
(注:本文资料来自网络整理。)
温馨提示:有兴趣拍摄五彩油画石头城樟脚村古民居的朋友们,可以在春季去拍摄,五彩石头在雨水滋润下格外漂亮,只是需要注意安全,石头很滑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