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重访生命神山//冠豸山
——老猫侠
福建连城冠豸山,仅距连城县城1.5公里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园于一身,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于1986年荣膺“福建十佳风景区”,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自宋绍兴三年(1133年)连城置沿以来,冠豸山就已开发,元代辟为名胜。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丽质,清纯可人。因与武夷同属丹霞地貌,被美誉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多年前曾经游览过冠豸山,此次故地重游,还是有很多感慨。




冠豸山风景区总面积123平方公里,由獬豸冠、石门湖、竹安寨、九龙湖、旗石寨等九大游览区组成。



法云寺原名华林寺,始建于宋嘉佑年间,为闽西著名古刹。



七树怀郑薰,千尺羡晋峤。
弘景招不来,俯仰但长啸。
——明 赵良生《松风亭》
穿过苍玉峡,登上石阶300余米,逾半山处的巨石之上立有松风亭。伫立在这里,可以听到“万壑松涛”,松风亭的名字由此而来。在东南亚享有盛誉的书法家罗丹先生,曾以“一天秋色”“万壑松涛”的句子来形容松风亭的美好景致。
松风亭刻有楹联:“松盘黛色迎眸爽,风送涛声入耳频。”这是我的先祖父在抗战期间赴连城时在此题写的。当年我的先祖父共草拟有四幅楹联,并由书法家罗丹书写。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其中的2幅,而且已经不是当初罗丹的手笔了,实在令人遗憾。
有关这幅楹联有着不平凡的来历。据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连城县志(1988-2000)中记载着:松风亭和半云亭:……民国28年(1939年),时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严家淦,首偕秘书潘守正及著名书法家罗丹游此。严见二亭未有联文,遂嘱潘守正拟联,罗丹题写。现松风亭联文“松盘黛色宜人爽,风送涛声入耳频”和半云亭联文“半壁丹梯天咫尺,云层觉路岭千寻”,即为当时潘守正所撰。
注:根据我先祖父遗留笔记中的原文对照,史实与上述省情资料库的资料有所不符。事实是,1939年抗战时,我的先祖父任民政厅秘书,随民政厅厅长高登艇先生到连城出差(严家淦是否同往,祖父笔记中无记载),顺便看望在连城省妇幼学校读书的二女儿。当时题写的松风亭楹联为“松盘黛色迎眸爽,风送涛声入耳频”,由罗丹先生书写。在重修松风亭时,被错误写为“松盘黛色宜人爽”,经多年诉求无果后,此次重访松风亭竟然发现已经更改为正确的“松盘黛色迎眸爽”,这是我此次重访的最大收获。
这幅楹联由福建师大文学教授们研究是幅绝对、佳联。它结合抗战的形势,上联喻为祖国河山无限美好,下联喻为民众抗敌声浪频频入耳,与松涛呼应,又有眸、耳所见所闻,被列为该处楹联手册第一联,为无价之宝。

半云亭,有我的先祖父撰写的联文“半壁丹梯天咫尺,云层觉路岭千寻”。




冠豸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被誉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兰谷那许寻,桃源差可拟。
莫作一线看,放眼九万里。
——明 赵良生《一线天》






冠豸山,一座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山。自南宋到明清,众多文人雅士纷纷在山上结庐倡学,建有“东山草堂五贤书院”、“二丘书院”、“修竹书院”、“樵唱山房”等众多书院,成为冠豸山一道独特而耀人的风景。迄今,山中还遗留有四十余处摩崖提刻。






天设巍峨獬豸冠,俨如柱史立朝端。
月明山下豺狼过,远望威如胆自寒。
——明代连城训导张应珍(广东东莞人)
生命神山阴阳相对,这是上苍给予这方水土的最大赠予,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碧水映丹山,阴阳称双绝,是游人们读不够的生命大典,作为冠豸山水代表作的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两个形象逼真的景点相距只有1公里之遥,一个在水中,一个在湖畔,阴阳相对,遥呼相应,堪称华夏一绝、神州奇观,人称“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被誉为“客家神山”,“生命神山”。

建在峭壁上的长寿亭
形象的大自然奇观——藏靴洞









雄奇险峻的冠豸山,山后却是温柔秀丽的石门湖。

缺失文化浸染的石头,只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
冠豸山是有生命的,它是由公正的魂魄凝铸而成的山,是一座有生命的神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