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摄影】鼓浪屿//老建筑随想
——老猫侠

荡漾于厦门岛西南侧海天云水之间的鼓浪屿,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即使在比例尺较大的厦门地图上看,鼓浪屿也不过是如墨迹大的一点,滴落于碧波之中。
百年时光匆匆掠过,鼓浪屿作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重要的平台,在历史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上设立领事馆。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先后在鼓浪屿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起别墅公馆;上世纪20至30年代,不少华侨也回乡在鼓浪屿建起别墅公馆,短短15年内就建造了一千多栋。不到2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上,众多欧陆式、中国式别墅林立,确实是一道绮丽不多见的风光,因此鼓浪屿被美称为是“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的大多数建筑,无论是闽南特色还是欧式风格,很多都是红色。萧春雷在《闽南红砖大厝实为明末舶来品》中写道:“闽南人使用红砖红瓦,是16世纪70年代前后月港海商从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那里学来的。”留恋鼓浪屿的绝美老建筑,别忘了,华侨才是鼓浪屿建筑的主体。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鼓浪屿是怀旧的,具有教会色彩的西方文化,具有南洋色彩的华侨文化,具有闽南色彩的本土文化,在弹丸之地的“音乐之乡”交融演奏,衍生出如此绚烂的多元文化乐曲。








在作家舒婷的记忆中,她生活的鼓浪屿原本是一座“海上花园”、“钢琴之岛”,自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游客便日益增多,鼓浪屿往日的素雅和宁静被打破了。鼓浪屿上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店铺,街道也变得拥挤不堪。
舒婷:“我都懒的说这个了,现在都是烧烤,满街油腻。”
原住民都迁出去,让文化遗产地变成橱窗式的一个展览,所有人去看都是一些橱窗,都是一些商户,老百姓生机勃勃的人情味已经看不见了。(网络资料)














下面文字摘录自林鸿东《鼓浪语观察一:一个城市的风骨》:
每次去鼓浪屿,都觉得很失望,感觉这曾经宁静的小天堂每况愈下。“快沦为公园了,以后叫情人岛吧,或者,干脆叫鼓浪苑也行”。在朋友面前,我总是习惯于这样笑着调侃,仿佛其枯荣与已无关,可心里却痛痛的,毕竟,爱厦门的缘由多半起于兹。
与上海滩齐名的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馆”,说是爱拼才会赢的闽南圣岛也罢,认为是厦门浪漫主义的原乡也罢,建国后,由于文化人与文化特质的缺失,竟渐渐的沉沦为纯粹的旅游景区了,任由商业意识不断欺凌其高贵幽雅的孤傲灵魂,任由现代建筑蚕食其细腻感性的传统街区,以致一座座繁华不再的老别墅陆续在风雨交加之夜砰然倒塌。这声声沉闷的巨响,都重重地砸在一些鼓浪屿迷恋者的心坎上,何止是铿然一叶,简直就是雷霆万钧。那“今日之伊,已非昔日之伊!明日之伊又如何会是今日之伊”?无可奈何花落去,“旧时王谢堂前燕”真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在野导肤浅的解说中,我们捕捉到的是一扇扇破旧的别墅窗口露出的木讷表情。
失去精英的鼓浪屿,还能够拒绝庸俗与粗陋多久?摈弃历史的鼓浪屿,还会有多少财富与文化酝酿的灵气?在鼓浪屿川流不息的商业街道上,匆匆而过的我不知发出过多少次追问,却无人以对,只能告慰自己,无论遭到多少破坏,鼓浪屿毕竟是鼓浪屿,它依然会风采斐然。……




鼓浪屿哀曲
——献给鼓浪屿原住民
作者 林鸿东

渡轮载不走的乡愁
沧桑了老房子
秋天涨潮的码头
遗失多少旧事
长街窄巷依然凄迷
走不出紫藤花雨
见到你满脸泪
踯躅门楼不忍去
铮铮琴声歇又起
回首已是断垣残壁
坠落凡尘的天堂
昔日繁华谁忆
多少伴侣情如菊
相约此岛隐逸
携手听涛轩窗里
闲却月光一地
岛歌,乘着风啊,随飞鸟到海的那一边;
岛歌,随风飘吧,把我的眼泪也带走吧。
带到你的窗前,来到你的梦里,
来到你的身边,然后消失不见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