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摄影】岁月留痕//鼓浪屿老屋随拍(三)
——老猫侠

这一集博文中的鼓浪屿老屋,按照行走路线,有鼓新路、内厝澳路。


鼓新路43号(八卦楼),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大门,我们只是路过这里,没有时间进入观赏。






工部局遗址,位于鼓新路40号,在鼓浪屿申遗文本核心要素中位列第一位。这是一座英式建筑,原属英商和记洋行所有,约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时,用于工部局办公地点。
从2011年6月开始至次年4月为止,有关部门对工部局遗址现场进行了近一年的考古挖掘工作。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台阶踏步和原建筑的台地挡土墙,遗址还保留了入口的门柱和原建筑防潮层的一座残壁,它采用的并非是近代机制的英式红砖,而是厚度较薄,长宽比相差不大的本地红砖。有关部门表示对遗址不再进行重建,以“原生态”的遗址展现,今后联合国的专家还要到鼓浪屿对遗址进行“考核”。
2016年12月,工部局遗址被公布为厦门市第六批市级文物单位。

鼓新路53号,是90高龄厦门老中医陈全忠老先生的岐黄山房。门口贴有对联“岐伯演素问技播中外,黄帝述灵柩功垂古今。”庭院里种植有一片药圃,约一百多平方米的药圃里种着两百多种中草药。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厦门最大的摩崖石刻,位于鼓新路57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汇丰公馆)的悬崖之下。以前这里荒草杂木丛生,人们无法看到这个摩崖题刻;现在鼓浪屿经过环境整治,让石刻重现在众人面前。这是我们这次行走鼓浪屿的最大收获,能够近距离观赏这个石刻。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镌刻于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字幅高约11.5米、宽约6.4米,面积约六、七十平方米,17行楷书,共346字,清朝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文,是厦门至今发现最大的摩崖石刻。石刻前原有一座三和宫供奉妈祖,鸦片战争后废祀。
2004年11月,公布为厦门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这个石刻来源民间流传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


鼓新路57号,原汇丰银行公馆旧址,是鼓浪屿申遗的53个遗产核心要素之一,位于《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的悬崖上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厦门开设分行,为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1876年,在鼓浪屿笔架山东北端面海的悬崖上修建了此建筑,曾作为汇丰银行的高级住宅。
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船屋,位于鼓新路48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船屋的主人黄大辟,是鼓浪屿的医学世家。船屋由当时的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别墅外观呈船形,故被称为船屋,是鼓浪屿风貌保护建筑之一。这一带是鼓浪屿比较清静的地方,也是具有鼓浪屿味道的街巷之一,其花园别致精巧,登高可眺望大海及厦门全景。历近百年沧桑,船屋已不复昔日的光彩。从2005年起,这里的第三代后人依原貌重修,现作为家庭旅馆让游客住宿。


鼓新路46号,宏宁医院旧址,1925年由美国工会创办。

鼓新路的尽头是一分为三的岔路,左拐通往笔山路,前行是内厝澳路,右拐是三明路。




三明路26号,美国领事馆旧址。2004年11月,公布为厦门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记载,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当事国英国外,美国是最早派驻厦门领事的国家。1844
年,美国人在鼓浪屿洋人球埔边设立办事处,代行领事职权。1859年,美国领事海雅在鼓浪屿建造了领事公馆。1948年后,美领事馆借给菲律宾驻厦门领事馆使用;解放后,曾作为厦门市干部疗养所。1979年,又改作福建省海洋研究所。
1981年春天,我的大姐从山城龙岩调到这里的省海洋研究所工作,一家三口居住在这里长达10年余,之后随着原单位搬迁出鼓浪屿。我曾经来到这里居住过几次,跟随大姐逛遍了鼓浪屿。那时候的鼓浪屿,整洁清静,海风吹拂,琴声悠扬。尤其是晚上,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我真心喜欢那时候的鼓浪屿!

和记洋行仓库遗址,该遗址如今只剩下原仓库建筑由比较规整的方块花岗岩条石砌成的下半部外墙(上部的砖砌外墙大部分已坍塌),以及石砌门窗的边框。现在已经清理整治对外开放。
2016年12月,公布为厦门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内厝澳路449号,曾家园,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建于1920年,为印尼华侨曾昆东私宅。

内厝澳路373号,种德宫,明代。2016年12月,公布为厦门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鼓浪屿的申遗之路历经8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