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摄影】苏州行走//锦溪
——老猫侠

锦溪位于苏州昆山,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称誉,在老镇区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竟然有古桥二十六座,而且大部分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锦溪独特的“桥文化”。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为“锦溪”。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由此改名为陈墓,这一改,在岁月中就过了880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锦溪”这个古名。
锦溪人杰地灵,自古就是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尤其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都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历来崇尚“枯灯夜读”,哺育出不少栋梁之才。据地方志记载,明嘉靖19年至清乾隆35年的230年中,就有进士、举人16名。民国至现代更是精英辈出,涌现了100多名海外留学生和教授。
锦溪距古镇周庄仅8公里,虽然没有周庄的名气那么大,但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遗留下不少古迹。宋代以来,锦溪逐渐形成了八大优美的自然、人文风景,分别为:锦溪渔唱、陈妃水冢、莲池结社、通神御翰、福寿残碑、石音客帆、谯楼鼓声和古井风亭,被称为“天籁神境”。清代时,锦溪又形成了以“古莲池”为中心的“莲池八景”。随着岁月的流逝,往日的美景有些已经消逝了。现在锦溪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紫砂馆”、古镇的“古董馆”、“张省美术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马若特泥禅坊”、“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等,由于我们不是专程来锦溪游览,只是匆匆路过,所以只观赏了其中部分美景。



2015年5月9日上午,在吉格罗朵安排下,在姑苏半半生夫人、姑苏枕边书夫人、吉格罗朵、德山陪同下,我到苏州分别给已逝去的姑苏半半生、姑苏枕边书大哥敬献一束花的心愿完成了。下午我们一起游览了锦溪。锦溪,是半半生和枕边书的老家,美丽的锦溪,哺育了他们多才多艺、儒雅的书生气质。





锦溪确实很美,不仅是风光美,纯朴的民风更美。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汇聚着多少江南水乡独特的神韵,被作家沈从文喻为“睡梦中的少女”。



柿园,是近代著名画家、围棋国手陆曙轮先生的故居,因园内有两株柿树而得名。主体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现为已故老人陆曙轮先生和他的次子陆家衡先生的书画艺术陈列馆。枕边书夫人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布展在这里的枕边书(王华)写的文章《小镇国手》,1992年10月31日刊载于上海《新民晚报》。



锦溪古镇沿河两岸修建了避风遮雨的廊棚,枕边书夫人告诉我们,这是枕边书的妹夫修建的。



早在唐代时锦溪就已成为集镇,宋孝宗的到来更促进了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锦溪的工商业已经十分繁荣。
看到当地名小吃“袜底酥”,想起了枕边书博文中写过多篇有关“袜底酥”的文章以及各种有趣的民间传说。枕边书夫人执意要送我们每人两袋“袜底酥”,这里再次表示致谢!



春风拂拂柳依依,无数莺声燕语时。
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
浮梁滩下维鱼艇,野店门前漾酒旗。
此景欲描描不尽,一溪烟雨当迷离。
——明.高启《锦溪渔唱》
锦溪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称誉,在老镇区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竟然有古桥二十六座,而且大部分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锦溪独特的“桥文化”。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水乡神韵,鲜活地记载在这些独具特色的古桥之中。



斜阳诗思绕寒汀,何处秋风欸乃声。
水漫蒹葭情不及,锦溪桥下白烟生。
——明.文征明《锦溪渔唱》
红绕溪桥绿绕汀,渔舟泊处起歌声。
不知谁唱春风曲,顿使桃源绿浪生。
——清.张尚垣《锦溪渔唱》

绿柳含烟拂水汀,渔舟清唱往来声。
羡他醉后卧船头,明月清风过此生。
——清.陈尚隆《锦溪渔唱》




锦溪溪水清又清,四方来客亲又亲,
两岸景色兜兜看,千年一直兜到今。
——锦溪船娘唱的歌
生活在锦溪的先民们世世代代传唱着吴歌,还创作了许多表现本土生活情趣和理想生活的民间歌谣。锦溪的船娘都是中年人,身穿典型的蓝底白花水乡农妇服装,头戴蓝色印花头巾,浑身透露出健康与活力。她们的嗓音都不错,一边摇着撸一边唱着歌,站在桥上的吉格罗朵拉开大嗓门和船娘唱和起来。我问吉格罗朵唱什么,他说“摇船就要唱船歌……”


这里停泊着很多游船以及游船售票处
溪桥郁古木,渔歌托风远。
欸乃三四声,顿与浮名割。
——明.文徵明《锦溪渔唱》
静静地卧于五保湖上的古莲长堤,是锦溪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建莲池禅院时,宋孝宗在院内亲植龙柏、罗汉松两棵古木,并在院东修筑了内外两道石堤(俗称“埂基”)。
望着眼前的美景,耳边回响起排笛曲《水乡船歌》。枕边书大哥曾经说过:“在我听过的笛子曲中,《水乡船歌》应该说是描写江南水乡最经典的一首,所以我总是百听不厌。”但愿枕边书大哥在天堂能够听到他喜爱的音乐!
(原作写于2015-07-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