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已经流淌过四十个春夏秋冬,如今再去重温那一段段浸透酸甜苦辣的知青岁月,再去揭开那一页页发黄的历史,还是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震撼。尽管不断奔流的时光之河,早已将记忆中的印迹冲刷得支离破碎,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
1969年1月24日,离别了故乡,我们这些福州一中第一批插队知青共12位(6男6女)被分配到洋口伏州小队。因知青点还未搭建,女知青暂住在村民豹子家的阁楼上,男知青暂住在小队会计刘政发家的阁楼上。
每个知青点都分发一个口哨,并安排了作息计划。每天早晨六点由学习队长吹哨起床,然后组织早请示,内容为先对着圣像三鞠躬,背诵语录,唱语录歌,然后举起语录本三呼万岁。晚上7点晚汇报,如早请示一般重演一遍,才能上床睡觉。
山区的清晨六点天还是黑蒙蒙的,连最爱鸣叫的虫儿也寂静无声。突然一阵尖厉的口哨声响起,耳边有人呼喊着“起床了,早请示了!”
在嘈杂声中,会计刘政发家的红色大公鸡跃上猪舍顶“喔喔喔”高声啼叫起来。
不久,有村民发现,这只大公鸡会随着口哨声打鸣了,早请示时打鸣,晚汇报时也打鸣,再后来连生产队长吹出工哨子时也“喔喔喔”地鸣个不停。山村中顽皮的孩子们戏称它为“口哨鸡”。
春耕开始,艰辛的劳动、疲乏的身体,让形式上的“早请示、晚汇报”靠边站了。在最后一次早请示中,学习队长说:“翻开语录本第250页最后一段。”大家有气无力地念着:“……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
哨子不吹了,“口哨鸡”也不打鸣了。有一天在田间休息时,刘政发发布了一条特大新闻,“口哨鸡”帮助母鸡带小鸡了。这个新闻,着实让平静如水的小山村沸腾了好几天。
刘政发家的老母猪生小猪了,小山村又沸腾起来。母猪生小猪比村民家中的女人生娃娃更重要,一年的油盐酱醋与孩子的学费,大部份指望着母猪的肚皮啊。
过几天,山村中弥漫着熬肉的香味,村中大、小土狗在刘政发家外面转悠着,不时抽着鼻子,淌着口水。原来是刘政发把“口哨鸡”宰了给老母猪“做月子”。
居住在刘政发家对面的老岩头问道:“这么大一只公鸡杀了,不可惜?”
刘政发说:“公鸡不打鸣,养了何用?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