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永泰县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建县,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其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位于永泰葛岭的方广岩寺,就是其中一处著名景点。海拔760米的方广山距永泰县葛岭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处,方广岩在海拔300余米处的半山腰,那里有一个天然大溶洞,为中生代白纪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的基岩。由于断层峭壁分化崩裂,形成高20余米,长、宽各10余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天然大洞穴,这个天然岩洞上的巨石以“一片瓦”而驰名。自宋建隆二年(961年)始,巧妙地建在溶洞中的方广岩寺整组建筑依山悬空而筑,明、清多次重修,历经千年风风雨雨,香火始终没有断过。尤其珍贵的是方广岩有不少历代摩崖石刻,有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士文人题刻,其中不乏书法珍品,是永泰县一处数量较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摩崖石刻。
1959年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公布为福建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山脚至半山腰的方广岩寺,约有一千四百余级曲曲弯弯的石阶,虽然海拔不高,但某些路段山路险峻陡峭,沿途风光很美。


佛岭,吴航,潘心城书。
方广岩的摩崖石刻从进入景区山门就可以看到。方广岩是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命名的,在佛教术语中“方广”有方正广大之意,理正曰方,义备名广,是大乘经典、教义的通称,
“佛岭”二字,表明这里是佛门圣地。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王用文游方广岩,题“飞珮”二字,道出清泉腾飞如玉佩的态势。现在这里已经看不到如此美景了。
王用文即王翰,原名王彤木罕,字用文,号“友石山人”,宁夏贺兰山(当时称灵武)人,或作庐州人,元惠宗至明太祖间人。少时袭爵,有才名,累迁江西、福建行省郎中。元亡,居永福塘前官烈山,著黄冠野服十一年,明太祖闻其贤,强起之,自刎死。著有《友石山人遗稿》。乡人怀念这位清官的功德,在永泰祀“名宦祠”纪念。

四句石刻诗词,有的字看不清了。辛末孟冬郑炳通撰,檀遵枝书。
郑炳通,男,1931年11月生,永泰县人。副编审。1948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闽清高中。1989年毕业于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方志学系。曾任永泰县人大副主任、政协永泰县副主席、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永泰县志》主编、福建省地方志学会理事。
檀遵枝,1946年10月生,永泰县人。号龙峰居士,酣墨斋主,原永泰县人大常委会任职,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云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永泰县书协主席。

光绪五年十月戊午,闽县龚易图、叶大庄晨绝(越过、渡过)阳岐江,雨泊濑下,爨(烧火做饭)。夜入山,炬尽,虎啸,团焦(圆形草屋)人出,从索火。攀危磴,俯临深溪,石齿齿与屐竞。四更抵寺,诧造化设此岩以待我。倚栏联句,得五十韵,已未返,循所径,谈且慄。岩奇,游亦奇哉!易图记。
叶大庄,侯官县阳岐乡人,清代官员、诗人、藏书家,同治十二年举人,曾任江苏邳州知州。他在阳岐的住所“玉屏山庄”是福州有名的私家园林建筑,山庄门庭外有一条河可通往阳岐江。叶大庄的五世祖叶观国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龚易图的祖母是叶观国的孙女,龚、叶两家是亲戚关系。

辽东薛朝晤,留寓闽中,闻永阳方广之胜,至正乙已春同灵武王用文、莆田郑烨、会稽胡温来游,信宿而去。四明李宁刻石。

石刻“南无阿弥陀佛”和“鬼斧神工”

报客岩,下面是个山洞,古时候来客只要进入报客岩洞里大喊几声,山体回荡发出回音,山间寺庙里的僧人便知道有客人来造访,故名“报客岩”。


胜境,辛末孟冬,莒溪江晞敬书。江晞,1931年生,永泰塘前乡莒口村人。

登天梯,王希尧书。王希尧,1918年生,自幼学习书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州鸟石山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这幅石刻诗词太长了,只好用全景拍摄一张,很多字迹已经看不清了。

云阶砺志、松涛清心、飞瀑明目、奇岩爽神。

玉带。旁边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扁藤,民间俗称为“扁担”藤。

“寺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欧阳骏行书。弯弯曲曲的山路旁,每隔数米就有一株树龄长达百年以上的古松,约146株古松指引游客通向一个个胜境。即将到达方广寺的山道两旁,两块巨岩之间只容得下一人进出,构成方广岩的天然门户,分别刻有“天关”与“吞门”(俗称天门)。



天关,大德十年丙午立秋吉日,邑尹古澶、李良杰、谢雨题。
吞门,李良杰书。“吞门”二字有些费解,清代欧阳骏的注解是,“吞”可拆为上“天”下“石”,意思是天设的石门。也有人说“吞门”原来刻的是“天门”,“口”是好事者后来加上去的。

戊辰九月十日陈培锟、吴山王孝缜、刘崇伦同游

高卧,施斯彰

万历辛亥年九日郡人谢肇淛偕陈鸣鹤、王昆仲、徐勃、林应泰、赵有章、潘以铿、林衍摩崖剔藓三日廼归

宣统甲寅八月,闽县林绍年、梁孝熊、高向瀛、陈懋復、施书同游


闽山福地,光绪已卯重九,螺江七十叟陈景亮书。
陈景亮(1810-1884年),字弼云,闽县螺洲乡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生,为刑部尚书陈若霖次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景亮以兵部候补主事,应顺天乡试中式。历任员外郎,任坐粮厅,擢陕西粮道,署臬司、三藩司。咸丰十年(1860年),升云南藩司。光绪十年(1884年)病逝,年74岁。子陈承裘任刑部郎中,孙陈宝琛为清末代帝师。

方广洞天,万历壬辰秋,侯官林应宽、徐熥、陈鸣鹤、王崑仲、徐勃、陈价夫、荐夫应起弟同游书此。
明.徐熥《方广岩记》记载:“方广岩在永福县七都,石室宏敝,林壑胜绝。宋庆历间,邑人黄非熊搜得之,遂架阁其中,以奉浮屠。岁久,阁崩,屐迹罕至。万历丁亥(1587年),友人林熙工(林应起)、陈汝翔、陈伯孺同释真潮往游,感故址颓废,捐资募众,构天泉阁,供佛其中。” 明万历壬辰秋(1592年),林应宪(林熙吉)、林应起、徐熥、陈鸣鹤等人重游方广岩,游玩之余,在侧身门内的一处巨壁上,镌下“方广洞天”四个大字,傍记游者名字时间。同时都写了游方广岩寺的游记,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字资料。
左面石刻是:大清嘉庆辛末腊月朔,福清郭龙光、闽县赵在田、邑人郑汝霖、江景阳、景云、景澜、景星、侯建封、建屏、建猷同游。
注:嘉庆十六年(1811年)腊月,邑人江景阳从云南宜良知县任告老还乡,与友人郑龙光、赵在田等人同游方广岩题刻,后面刻有满文,据说至今无人能译。




“到此般般放下,从此步步高升”,这是流传于此的民谚。古老的入寺石阶,完整保留了宋代原物,石阶两旁,镌刻的字迹已经模糊,这是方广岩最珍贵的遗迹。《三山志》载,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有僧人垒石为台,叠石为阶,在洞内建方广岩院,以该洞方正宽广,遂取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命名,寓意深长,又称方广岩、方广洞天。现洞内保留有古石阶,垂带石上镌刻“宋淳熙丙午(1186年)谨题”。

方广岩因山高路陡长期以来没有架设电路,1994年以来在各方信众募集下,终于电亮方广岩,于是勒石为记。

天台,民国丙寅年仲冬吉日,余建美、潘宏才、宋傅皇勒石。

霹擘,民国壬戌年嘉月,葛峰八十叟侯守训题。
壮观,公元一九七二年夏,浯江七十二叟唐元荣书。

奇观,民国丙寅年仲冬,永春尤赐福题。

雍正九年(1731年)记事石刻,僧福善勒石

别有洞天,民国三十年冬月偕方绍赓、王承恩二君同游。永泰县长巫果英题。

字迹很小,内容非常多,看不清。

放生池,住持僧志成//雍正九年,僧福善勒石//何世安,喜送金鲤一双// 何世安,喜送金鲤一缸。




传说古时候,顺洪水漂来一巨樟止于葛岭石壁溪,久浮不去,有异人将其雕为宾头卢尊者(伏虎罗汉),供养于洞中,县官求雨常到方广岩,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描述了方广岩的高危险峻:“今县官祷雨,必躬往迎致,其应如响。像眉毫修白,骨气龙钟,宛若生动,每至邑中,人士敬叹瞻礼,喜其来而惜其去……自造像后,香火日昌,往来供施相属,室(方广岩)中遂构三层阁,不戴半瓦,虽疾风暴雨不能犯也。室距平地可五里许,其间梁空磴险,山径峭拔,游者有攀跻伛偻之难。及最上,峰回路转,倏忽风景不同。岩洞飞惊,台殿缥缈,使人神观轩豁,忘其罢惫。”
这里的民间谚语有“悬空寺,寺悬空,脚踩木走廊,心吊半空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方广岩寺的奇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