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首石山与六平山相接联,位于吴航镇之北,海拔550米。山势高竣突兀,山巅巨石周二十余丈,形似人首,状如翘起的拇指头,又如状元帽,人称首石,是长乐城关东北方向的天然屏障。“首石凝云”为吴航十二景之一。
《闽都记》记载:首石山,在县北一都。山之巅有石岿然,高二十余丈,广数十步。中有泉穴,四面窥之见水。又岩际一石,苔藓所蚀,自下望之,宛然白鹤也。“首石山鸣出太魁”,盖谶云。
首石山是长乐市民心中的圣山,“首石鸣,状元出”,是长乐民间流传广泛的一个传说。据说每当长乐的古代士子中将有一个人高中状元,首石山的状元帽就会发出声响,以此预示境内将有士子科举夺魁。在科举情结极为浓厚的古代长乐,首石山用这种神秘的色彩,使它成为长乐人极为景仰的一座神山。长乐民间有句古谶;“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明永乐年间二度山鸣,邑人相继抡元,成为绝妙的巧合。古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佳话。传说中的第一次首石山鸣是在明永乐壬辰年(1412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是年,邑人马铎状元及第。第二次首石山鸣是在永乐戊戍年(1418年),邑人李骐亦状元及第。这也是明代《长乐县志》记载的“首石鸣则大魁出”的来历。
另外,长乐民间还有“首石云封,大雨滂沱”的气象谚语。

2014年5月2日,榕城博友19人徒步穿越首石山古道。上午8:30前在闽安车站集中,然后从闽安渡口过渡到对面长乐金刚腿公园。按照老规矩,自备午餐干粮和饮用水。
穿越线路:福州——闽安过渡——金刚腿(公交)——高安村——吴航小学车站——北门公园(起点)——古道穿越——首石山——原路下山——长乐市区(观赏圣寿塔等景点)——长乐汽车站(终点)——返回福州。总行程约10公里,历时约8小时。



位于马尾亭江的闽安古镇,历史上曾是福建最早与台湾对渡的古渡口之一,也是保卫台湾重要军事力量闽安水师协的驻扎之地;闽安水师协官兵不但参加了清朝统一台湾之战,还参与了台湾历史上抗击外侮、平定内乱的重要战争,并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网络资料记载,闽安古渡曾经是北宋时期最早的粮食渡口,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在闽安渡口,先到达的几位博友过渡到对岸长乐金刚腿公园,过渡费用每人4元。





博友们在金刚腿公园会合,共有19位参加今天的户外穿越活动。
金刚腿是闽江口著名胜景之一,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处,也是江鱼和海鱼生长的分界线。悬离石壁巨大的金刚腿,也叫“龙脚石”,日本《福州考》则将其称为“仙人腿”。

在金刚腿公园拍摄了两张集体照,止于至善拍摄。


在金刚腿公园乘坐9路公交车到高安村,每人票价2元。在高安村车站乘坐长乐4路公交车到吴航小学站,每人票价1元。
由博友叶筱飞带路,穿过吴航小学附近名叫上巷的小巷子,来到北门公园。
穿过北门公园,经过一座天桥,桥下是去长乐机场的高速公路。


屡从春山游,值此春山晓。吾侪二三人,凭高寄遐眺。
仰与云霞亲,俯觉宇宙小。几席涧泉流,巾舄挂萝茑。
鸟鸣谷响空,日霁江路窅。沧波没天际,轻烟结林杪。
燕山既漫漫,越水亦淼淼。乡心逐去云,远月随归鸟。
牛山悲已愚,甫田思徒扰。且尽盈觞酒,庶以慰缭绕。
——明 长乐知县詹莱《游首石山》
首石山古道,被历代古人脚板磨得发亮的石径,蜿蜒起伏隐向大山深处。这里曾经是长乐东北部沿海进入县城乃至省城福州的一条便捷通道,如今,这里是寂静的,仿佛被遗忘了一样,走的人不多。今天,19位榕城博友的脚步声惊醒了这条沉寂的古道。


古道旁残留的断墙颓垣,随着最后袅绕的孤烟,淡入岁月的永恒。
在古道上眺望首石山顶峰状元帽


经过1个半多小时的跋涉,终于登上主峰。这里新建了宾馆,还有农家饭店。


眺望山下美丽风光三江口,闽江、乌龙江、马江之水,滔滔不绝汇入东海。强劲的山风掠过,仿佛还在诉说着这段悲壮的历史,“马江海战”轰鸣的炮火中,“三江口水师”旗营损失惨重,共有129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天秤湖石刻


10多年前,长乐已将首石山辟为森林公园,天秤湖上面的景区随处可见众多雕刻在天然岩石上的摩崖石刻,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知县王涣“首石山诗”。
清知县贺世骏评定“吴航十二景”时,把“首石凝云”标为第一景。如今以“首石凝云”为名的题刻众多,尽管给人感觉是过滥了,但不可否认,这四个字是富有诗意的。
最大一方石刻位于首石山公路山门处,巨岩上篆刻的“首石凝云”达315平方米,由福建著名篆刻家叶林心先生篆刻。由于我们是古道穿越看不到,发一张止于至善于 2010.5.6拍摄的图片。


这一天,首石山峰顶热闹非凡,长乐同城20多位山友在这里野营露宿。


网络资料记载,明嘉靖十七年,知县何应和书“云梯”镌于石,以记七年间出二个状元的祥瑞;知县詹莱游此作记数百言刻于岩顶,并刻“跃龙翔凤,浴日涵天”八个大字。


登顶首石山,在状元帽前面拍摄集体照,止于至善拍摄。
榕城博友路茫茫,巾帼不让须眉!
券景阁和路茫茫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一只白色金龟子,不知道是否得了“白化病”?
13:30,从山顶原路下山。

15:40,来到长乐南山观赏三峰寺塔。南山因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高阜,亦称三峰山;南山有塔,俗呼塔山、塔坪山。古人每年重阳登此山,又称登高山。
郑和公园原为南山园林、塔山公园,史料记载其早期开发可溯于唐宋。经宋元祜三年的拓廓,便初具了规模,辟有胜会堂、九日亭等景观。绍圣三年至政和七年,南山大兴土石,建成了圣寿宝塔。元至正二十七年,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驻舟师太平港,屡登览行香,在山上建天妃宫和三清宝殿,修茸圣寿宝塔和塔寺,铸钟,立《天妃灵应之记》碑,在南山园林建设史上记下浓重的一页。郑和船队进出太平港即以此塔为航标,又是郑和登高俯视船队的瞭望塔。塔原在佛寺之内,郑和曾两次修葺佛寺,并以塔定寺名,称为“三峰塔寺”。民国二十四年王伯秋曾辟南山为中正公园,但在景观上未有新的建树。七十年代政府征塔山,砌围墙,建塔山公园。1984年改塔山公园为郑和公园。1981年和1998年,又经两次整修,安装了避雷针,增补了缺损构件,加固护栏杆。
三峰寺塔原名圣寿宝塔,知县潘府改名雁塔,塔高27.4米,七层,八角仿木结构石砌建筑。塔内有石梯,可以登至塔顶,但是不对游客开放的;各层的塔壁浮雕及壁龛内的圆雕,多取材于佛教故事,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郑和史迹陈列馆与三峰寺塔相邻,是国内纪念航海家郑和的重要馆所之一。展品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省级保护文物天妃灵应之记碑(即郑和碑)、郑和塑像、郑和钟、宝船、航海图等复制品及字画、图片等。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而征集的全国书法作品一百九十多幅,篆刻作品五十七枚,列为馆藏珍品。
19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碑刻全文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碑文中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为研究我国航海史及中外交往史的重要资料。
16:11离开郑和公园,来到长乐汽车站搭乘去福州的大巴,坐到白湖亭下车,车费8元。换乘公交车,于18:10回到家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