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走过了2200余年的时光。
这里富有福州传统特色的手工艺有裱褙、花灯、纸花、纸伞、脱胎漆器、玻璃制作、角梳、软木画、寿山石雕刻、竹器、皮具、剪刀、菜刀、剃头刀等,其中脱胎漆器与角梳、纸伞誉为福州特艺“三宝”,而脱胎漆器与寿山石雕、软木画又被称为“榕城三绝”。如今,一些颇具福州特色的手工艺品已经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线,找不到其踪迹了。



“榕城三绝”之福州软木画,用生长于欧洲地中海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等国的栓皮栎树上的内层木栓层为原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作品纹理细腻,色泽天然,柔韧有弹性,放置在玻璃罩内,可以保存上百年。人们赞誉它为
“立体的画,无韵的诗”。
福州软木画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由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首创,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据网络资料记载,公元一九一四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国外带回一张圣诞风景贺卡,并把它交给当时福州工艺传习所的总传习师陈春润、木雕技师吴启棋、郑立溪等民间艺人共同研究。后吴启棋发现此贺卡所用材料与用作海轮上救生圈衬垫的木材一致,经查明,此木材是一种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俗称软木。在吴启棋的带领下,福州民间的能工巧匠们利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及易于用刀的特性,运用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似中国画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题材的具体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观,从而使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完美地结合起来,软木画由此而扬名海内外。
福州软木画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吴学宝大师创作的《土楼奇观》、《鹭岛风观》和《泉州东西塔》等优秀的软木画作品曾被选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不少软木画艺术精品还漂洋过海成为国家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或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
软木画不同于国画等艺术品,更依赖于集体创作,如今的现状是人才匮乏、后续乏人。年轻人觉得这个工作太枯燥、收入不高,不愿意学习软木画,因为一幅上万元的大型精品软木画,往往需要集体创作好几个月的时间。

“榕城三绝”之寿山石雕,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属于高品质叶腊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之间晚侏罗纪时期,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混合形成热液,这种热液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慢慢地渗透出来凝固后形成寿山石。从寿山石的形成过程可以知道,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开采时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寻找。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福州民间就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一两田黄比千金”等说法。
迄今为止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自1956年以后近十年中,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所以可知寿山石雕至少距今有一千五百年以上。史书记载,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从前后两部《观石录》可知寿山石在两宋时已大量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
2006年5月20日,寿山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福州市的冯久和、林亨云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福州脱胎漆器与角梳、纸伞誉为福州特艺“三宝”,与寿山石雕、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而享誉国内外。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及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据说有一次沈绍安在一座古寺做工时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深受启发。史料记载,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经过创新的福州脱胎漆器,新型漆工艺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其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而且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轻。
传统的脱胎漆器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彩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都十分费时。故一件成品的形成,往往需要数月,而且成品还需要放置在密闭阴室里很久。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纸伞,福州“三宝”之一,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福州纸伞品种繁多,主要有花伞、明油伞、丝棉纸伞、蓝绿硼伞、双层花伞、绢印采画花和绢印套色童伞等,一把优质的纸伞需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据传说,福州纸伞工艺技术是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时由中原和江浙一带传进福州的。清朝时,福州制伞业进入繁荣期;清末民国初,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以位于中亭街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
如今,各式各样的尼龙伞早已取代了工艺繁杂的福州纸伞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而现在的福州纸伞,则是被作为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而被欣赏和收藏。


福州角梳系列之《四大美女》
历史悠久的福州角梳,以牛角为材料制成,选料讲究,被誉为福州“三宝”之一。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且荣获过金牌奖和金盾奖。
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至少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长期用牛角梳梳头,可疏经活络,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有益健康。1976年在福州北郊新店出土一座南宋古墓,随葬物中有6支黑水牛角制作的角梳,据此推测福州角梳至少有700多年的历史。












我不知道福州的“泥人”、“面人”究竟起源于何时,据有的自称是源自祖传或者是来自师傅讲授,估计至少也应有上百年历史了。查询《闽县乡土志》一书,其中有“安其土俗,享帚自珍”的本境物品有“春灯、泥像、雨伞、锡箔……”晚清福州学者郭柏苍著有《闽产录异》,作为全面记述福建省地方自然资源及特产的笔记,是清代研究福建地方物产较详备的著作,其中就有福州泥人的记载。据福州旧有习俗,由手艺人为刚死去的人捏制泥像以供奉。据说福州状元林鸿年在光绪年间逝世后,就有手艺人为其捏制彩色泥塑头像,供其后人祭祀保存至今。
由于民风民俗的衍变,泥塑遗像逐渐消失,而随后走街串巷挑着泥塑、面塑作品叫卖的民间艺人也已绝迹。如今重新出现在南后街的捏面人,只是寥寥数人。

在南后街捏面人的郭大姐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据媒体报道,2004年在福州街头,郭大姐看到一位来自山东的面塑女艺人,一下子着了迷,站在摊子前不肯离去。女艺人摸不清郭大姐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郭大姐说:“我要跟你学捏面人,行不?”这位女艺人说:“俺这手艺不传外人,是俺姥姥传给俺娘,俺娘传给俺……”郭大姐急了:“姐姐,你要是收我当徒弟,我名分上叫你师傅,心里把你当亲姐姐,今天开始,你到我家里吃住。”于是,她吃住都在郭大姐家里,半个月里,她手把手地将面塑的精髓传授给郭大姐。郭大姐说:“师傅没有敷衍我,她教给我的都是几代人总结出来的手法和窍门,是核心技术。”现在,郭大姐也有了自己的徒弟,有一个徒弟还到西班牙捏面人,把这种传统手艺捏到了欧洲。



位于南后街澳门路的敏文竹器百年手工老店,据说已经是五代相传了,这是一间不起眼的、看上去非常拥挤的小铺,和路对面的林则徐纪念馆隔街相望。小铺里拥挤地摆放着如今只能在旧时乡村才能找到的东西,如米筛、圆箩、酒篮、木桶、舀酒筒、竹摇篮、幼儿站车、幼儿餐椅、状元车、炊米的竹笊篱、涮洗铁锅的竹筅帚等。靠墙还放有不少或粗或细的长长竹杆。
上世纪70年代末,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花色品种众多且时髦漂亮的塑料制品纷纷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中,纯手工制作的小铺子竞争不过,竹器铺子纷纷倒闭关门。
在注重门面和商品包装的今天,这个如今已经极难见到、生存困难的竹器店仍然保留着竹子纯天然的本色。师傅们坚持不在竹制品上涂清漆,他们固执地认为:“我们所做的是百姓日常用品,环保、卫生、耐用是首要选择。”




位于南后街的米家船裱褙店,从开张到现在将近150年历史。“米家”指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家,米芾家字画极多,他经常携字画乘船到处旅游,所到之处都要办字画展,后人就用“米家字画满河滩”来形容字画很多。
米家船的祖师爷林金师是福州近郊手艺人,1865年在南后街开了一家裱褙店,开初裱褙店没有店号,直至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振岱为这家店取名并题写为“米家船”,意思是这家店字画极多。由于林金师裱褙手艺精湛加上米家船文雅的字号,从此这家铺子声名远播,三坊七巷里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把字画放在米家船裱褙,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还专门把字画从京城寄回来放到米家船裱褙。
在米家船裱褙一张字画足有十二道工序,工期约1~2周时间。“米家船”裱褙的宣纸、面料、轴条是专门订做的,例如浙江富阳的宣纸,湖州锦缎,苏州织带,老杉木轴条等等。裱褙用的浆糊也是非常重要的,熬煮中需要掌握适当的火候,煮好后还要用水泡半个月到一个月,经过这样的消火处理,保证裱出来的字画平整不变形。浆糊中还加进祖传的药方,可以防虫防蛀。
林金师之后,米家船传给林广祥(细弟师)师傅。林广祥师傅执掌下的米家船随同国家的命运动荡而经历了不少坎坷。其中历经两次大难,一次在抗战时期,一次在文革时期。林广祥师傅之后林文光师傅执掌米家船,这时文革结束,米家船重获新生。林文光师傅技艺高超,把米家船裱褙手艺发扬光大,坚守严苛的家门行规,从选料到每一个步骤,都容不下半点瑕疵;在裱褙行业出现机械化趋势的今天,依然坚持纯手工精工细作,为了保证质量,一周顶多只裱褙10多幅字画,多了就不做。今年2月6日,林文光师傅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在家中逝世,享年76岁。林文光师傅39岁的儿子林宇成为第四代掌门人。林宇10年前开始跟父母学习裱褙技艺,可以独立完成全部裱褙工序,4年前他就已经正式接班了。
2001年全国名牌创联组委会授予米家船中华百年老铺荣誉称号,这在全省裱褙行业中是唯一的一家。
在各种传统技艺濒濒灭绝的今天,米家船裱褙店用实际行动,仍然顽强地守护着传统裱褙技艺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正月十五闹元宵,南后街上买花灯”,这是福州传承了千年的民俗,其中外婆买灯送外孙,更是福州“虾油味”最浓郁的民俗之一。
童年遥远的记忆中,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福州春节与元宵节的花灯一般要从去年农历八月开始制作,一直做到腊月,然后从正月初一卖到十五。基本款式是观音送子灯、状元骑马灯、桔灯、莲花灯、绵羊灯、关刀灯等民俗花灯,尤其是观音灯、状元灯、桔灯、孩儿坐盆灯是每年必需做的,而且样式还要特别漂亮。福州民间有句俗话叫“元宵但看初八灯”,这是说一般正月初八需要送灯的人家就要开始送了,最迟送到正月十一。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快了,人们也没有那么呆板地固守老规矩,在正月十五前都可以送灯的。
福州的花灯早在宋代时就很有名了,在宋《武林旧事》中记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明王应山《闽大记》中,亦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

为了使这些制灯的家传手艺能够传承下去,2007年鼓楼区举办了首届“南后街元宵灯会”,观者如潮涌。2008年鼓楼区举办了第二届“南后街元宵灯会”,同时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南后街花灯艺人收徒拜师”仪式。在2008年底,南后街(花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