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久雨天气中难得的一个艳阳天。七位榕城博友参加83983俱乐部(昵称爬山就爬山)组织的《莆田涵江囊山、白塘湖观古村落赏桃花一日游》,此次活动共有48位参与。上午7.30,在福州广场集中出发,乘旅游大巴前往莆田涵江。先游览了囊山寺、天元岩、九莲岩,然后去白塘镇的白塘湖和洋尾古村落。
此次活动每人费用60元,包括往返2个景点车费、高速费、向导费、领队费分摊。午餐自备干粮或在寺里吃素面,饭钱随喜(10元)。
今天先发一组涵江囊山慈寿寺图片,请朋友们随意观赏。


囊山位于福建莆田市区东北约20公里,主峰海拔639米,其巅峰峦重迭,累列莲瓣,在莆田二十四景中被称为“古囊列献”。古囊禅林自开山至宋代,无论是在禅宗典籍或各种方志文献里,至今犹存许多弥足珍贵之文字记述。唐宋时即与莆田境内南山、龟山、梅峰佛教名山齐名为莆田佛教四大名山,1981年列入莆田县级文保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福建省14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
福建省情资料记载,囊山寺位于莆田县江口镇囊山村,在福厦公路江口石庭通涵江区段西侧,遥望像古代人席地而坐所凭的“隐囊”,故名。唐乾符二年(875年)名僧涅磐于今寺址搭一茅庵,相传涅磐出行时都有两只驯虎跟随,故人称伏虎庵。乾符四年(877年)改建,名延福院,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为祝其母大寿,令把院扩建,奏请朝廷赐名慈寿寺。
下面文字根据《佛教天地网》记载整理:慈寿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县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是福建省著名的古刹,在东南亚佛教界也有一定影响。1983年,慈寿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囊山寺初名“伏虎庵”,后改名“延福院”。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祝其母寿诞,遂将寺院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匾额。
开山祖师妙应(820-898年),俗姓黄,名文矩,字子薰,福建莆田县人。出家后法名涅盘,常口出呓语,举止怪诞,行踪不定。有时坐禅岩洞,数日不食;有时裸卧岩石,任蛟虫叮咬。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
妙应法师涅磐于乾宁五年(898年)七月二十日子时,终年79岁。八月十五日于法堂中起塔下葬,王审知奏朝廷赐谥妙应大师。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迁建于法堂西侧,崇宁三年(1104年)诏加封圆智,绍兴间(1131~1162年)诏加封明通,赐塔名慧薰。
唐代时,住寺僧人达千人。
宋代,州县郡道除少数重点地设官驿馆舍之外,余皆利用庵寺作为宿站,由僧人负担招待。当时由福州抵兴化军城官道过江口迎仙馆(今馆后村)经囊山,定慈寿寺为宿站,寺于虎溪上建放目亭,有小沙弥司菑望,见有从南北来的官员夫马,即扯起亭上旗号,寺里即鸣钟集众整袈裟出山门迎接。
朱熹往同安任主簿时曾投宿囊山寺。朱熹有诗曰:“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深翠。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宋景祐四年(1037年)后几十年中,寺遭3次火灾,经3次重建,日就寥落。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寺毁于火灾。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复旧观。元朝末年又毁于战火,僧众散尽。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杰重建法堂,殿堂陆续重建,至永乐九年(1411年)信施云集,百废俱兴,宣德八年(1433年)僧连城又一次修建殿宇,避斋房僧寮300多间。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囊山寺屡遭破坏,残存的只有轮藏殿和一座钟楼。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住持常列在莆人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帮助下募缘重建。
清代,住持永陵于雍正七年(1729年)呈请莆田县,以寺产自列朝相沿至今,早已有名无实,粮米累户,奉准豁免。时寺宇年久失修,无力修复,住持通源发愿重兴,逐日诵佛号敲木鱼到处募化,再次重建大雄殿。大雄宝殿前面石柱上刻有这样的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宣统元年(1909年)得海外侨僧之力,全面恢复所有建筑群,为经久计,建筑物均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廊门等均作砖券,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修建、增建工程延续到民国36年。1956年,住持化光、首座常亮立《囊山慈寿禅寺历代中兴碑记》。
1966年文//革,囊山风景石、崖刻等文物古迹焚//毁//于尽,寺僧30多人还俗。1981年,囊山寺经批准为对外开放寺院。1982年,侨僧悟丹回国朝拜祖寺,捐20万元人民币为第一期修复工程费用,寺开始全面修复。


囊山主峰海拔639米,其巅峰峦重迭,累列莲瓣,在莆田二十四景中称为“古囊列献”。



囊山寺中的碑刻

“虎石”碑刻,传说是伏虎祖师用竹杖所书。



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
庵外曾游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唐 黄滔(莆田人,乾宁二年进士)《游囊山寺》


大雄宝殿前面石柱上刻着这样的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







明代大鼎,每个鼎直径一米,一次可煮大米饭100斤。


遗存千年的古井,井圈上有石刻字迹,看不清楚。





西洋风格的建筑







下马松关外,行行过虎溪。钟鸣知寺近,云暝觉天低。
涧底流泉滑,檐前古木齐。何时谢尘鞅,此地卜栖居。
借榻云深处,风窗夜不扃。兴来吟风月,睡起坐听经。
鹤舞松阴碎,龙归雨气腥。明朝赋归去,山色为谁青。
——明 柯潜(莆田人,景泰二年状元)《囊山寺辟支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