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福州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的方壶岩,海拔1132米,距县城30公里。方壶岩因山势岩形如茗壶状而得名,又名方壶山。方壶寺,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于1568年重建,世称“方壶母殿”,是张圣君信仰文化发祥地,也是南拳的发源地。方壶岩除了自然风光古朴,最大的特色是摩崖题刻众多,集宋、元、明、清各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到此游览时留下的手迹。据网络中记载,约有摩崖题刻五十处以上。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丙午年王大壮题刻的“龙泉”,传说是张圣君治疫救民的龙泉。

南宋绍熙庚成题刻“炼丹井”,传说是张圣君炼化真丹之处。

巍巍峭壁立山巅,随步云生别有天。豹脊奇文依古洞,龙潜幽德涌清泉。
钟声远应千峰响,雾色长空万壑连。登眺陶然忘薄暮,老僧留宿细谈禅。
——宋 张仕裕题
注:网络中查询张仕裕为清代诗人,为何这里为宋代?不解!其中肯定有误!而且网络中这个石刻版本有多种,这里我是依据图片中的字迹写的。如有差错,请朋友们指出更正。
网络查询永泰县志,这样记载着:【在盘谷乡水尾村方壶岩寺。有宋石刻:“巍峨嵋壁立上巅,瞧步云生别有天。豹脊歌支依古洞,龙口幽德涌清泉。钟声远应千峰间,雾艳长空万壑连。登眺陶然忘薄暮,依僧留宿细谈禅。”署款“张仁裕题”。现有些风化,个别字已看不清了。】落款人名是“张仁裕题”,而不是“张仕裕题”,不知是否描红时发生的差错。另外诗词文句中,图片中的与县志中的多有不合处,查询不到原件的出处。在此特别注明。
我认为作为一个开放的旅游景点,对待文物修复应该慎重,不该发生如此差错。

闽山福地 至正元年春,元刻,字体端庄,笔锋劲健,作者无所考。

“斗法石钉”题刻,传说是张圣君与五通鬼斗法的古迹。

“甘露水”题刻,传说是张圣君治疫救民的甘露水。


这里聚集着“游仙台”、“安民桥”、“雷洞”,中间的“山川毓秀”题刻是明代诗人曹学佺(侯官县人)1642年到方壶岩游览时题写的。

安民桥,1993年题刻。

游仙台

明天启年间张大韶题刻“雷洞”,传说张圣君在此学雷法。


传说张圣君于龙虎山拜天师学“文法”归来,供奉天师的“天师洞”。

蝙蝠洞

观音洞

禅洞

禅坐,博友小杨与依然在这里打坐。


狮峰绝顶约一百平方米的石坪称“炼法场”,传说是张圣君炼法的场所。

剑破石,传说是张圣君斗法的遗迹。

镌刻在峭壁上的“承天台”

峭壁重叠立,悬崖曲径开。

字大如斗的“方壶”,元至正壬午年(1342年),王用文题刻。

“方壶山”石刻 永泰人书法家游嘉瑞题写

“方壶岩”石刻,落款看不清。

望亭台,1992年修建。

百二石层,顾名思义,这里的石阶应该为120级了。


位于“百二层”处的元代摩崖石刻

模糊不清的字迹,记载着人名与捐赠的钱、物。

仙床(网络图片)

驾皈(网络图片)

牛眠石(网络图片)

棋盘石(网络图片)

望月(网络图片)

据网络中记载,方壶岩约有摩崖题刻五十处以上,我没有走遍,所以没有看见这么多。永泰可供查询的有关资料非常少,尤其是摩崖石刻的资料更少。上述文字如有差错,请朋友们指出更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