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姿多彩的连江黄岐半岛,有著名的定海湾和黄岐湾,面对马祖列岛,地理位置独特,海域辽阔,海水清澈碧蓝。苔箓镇地处黄岐半岛最末端,苔箓镇的第一大村北茭村又是苔箓的最末端,人口约8000多人,至今仍然是军事要地,驻有守备、边防和海军陆战部队,还有边防派出所以及检查站。北茭的南面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最近处仅4.96海里,系福建省八大风浪区之一。著名的北茭鼻风光迷人,逶迤入海的巨石如同巨鳄的鼻子,探入波涛滚滚的大海,素有“连江天涯海角”之称,是福建陆地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
福建省连江县是我国唯一“一县两治”的地方,马祖列岛是连江县最大的岛屿。由连江琯头港出东海,历史上有3条航道:第一条航道是出长门,过双龟北行,由粗芦岛与官岐之间水道进入乌猪港,经定海湾、黄岐湾,过北茭鼻进入大海。第二条航道是出长门,过双龟东行,穿过粗芦岛与川石岛之间的五虎礁,进入烫斗水道出海,这是历史上的主航道,明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即由五虎门出海。第三条航道是出长门过双龟,沿东南方向穿过川石岛与壶江岛之间水道进入大海。如今这三条航道我们基本都走过了,就数北茭鼻的海天最开阔,海水最澄清碧蓝。
北茭的“茭”字在百度词典中看到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喂牲畜的干草:“峙乃刍茭”。顾名思义,地处连江天涯海角的北茭原先是布满青苔、荒草凄凄的荒蛮之地,北茭人至今忘不了当年那些典妻卖儿的贫穷悲剧。
北茭鼻处于航道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屯兵之要地。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入闽在北茭防倭,设巡检,依山势筑北茭古城墙,易守难攻。来自罗源湾潮水、台湾海峡海水以及闽江的水在此汇流,巉岩林立,水深莫测,构成无数神秘变幻的旋涡、暗流。古时候,船过北茭鼻时,渔民都会担心地惊呼为“过茭”,过了“茭”才表示平安了。有经验的航海人在经过北茭鼻时都懂得靠近北茭鼻而行,许多不熟悉航道的外地船只以为靠近北茭鼻有暗礁,实际上远离北茭鼻有更多旋涡、暗流,更为危险。因此,北茭鼻又被喻为是一个考验男人的好地方。据当地人说,以前男子成年后,父母会让其驾着小渔船在这里练习,只要驾驭得起这里的波涛,才会被允许出海。
2011年6月4日下午,我们榕城网易博友11人在北茭渔民小俞的带领下,观赏了著名的北茭鼻风光。

福建的陆地到此为止,这里是连江的天涯海角,是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


如果没有小俞带路,我们要顺利地走到北茭鼻肯定是有困难的。在山坡上攀登,走过重重叠叠种植着地瓜的梯田,北茭鼻就在前面的大海边。

在图片右上方,隐隐约约可看见8000米外的马祖北竿,当地居民说,好天气时可以看见对面的公路和行驶的车辆。可是因海面有雾,我们可以看见却无法拍摄到。

因海蚀作用强烈,形成明显的海蚀崖。

北茭鼻延伸到海的部分,被称为龙首。

礁石呈现特有的红褐色。浪花拍岸,卷起千堆雪,涛声震耳,惊心动魂。





在渔民小俞带领下,我们观赏了美丽的北茭鼻风光。

大海边奇异的岩礁,仿佛面向大海的观音。

传说中一条大蛇扑向岩顶的那只巨蛙,于是,它们纠缠在一起永远分不开了,如今“蛇蛙接吻” 奇观是游客到北茭鼻必看的一道风光。

“蛇蛙接吻”石下面是军事坑道,入口两旁清晰可见“海上练精兵,一切为打赢。”现在两扇大门紧闭着。

坑道前面是个非常大的面向大海的炮位

炮位、坑道与传说中的“蛇蛙接吻”石,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海峡两岸硝烟逐渐消散,阵地、坑道等等遗迹,吸引着好奇的游客前来观赏。

一群群的海鸥在飞翔,海面上不时有疑似海豚一样的大鱼跃出来,可惜我都无法拍摄下来,只能用眼睛来观看了。

波涛中,一艘小渔船急驶而过。海面看起来风平浪静,水下却是变幻莫测。

屹立在大海风浪中的北茭灯塔

当地人在礁石上挖寄生的贝类

暮色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茭鼻

站在大海边,眺望对面的马祖列岛。乡音不改,民俗依旧,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是那样陌生。一道短短的天然屏障,何时才能化为坦途?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我们彼此深情地凝望同一轮明月……
请看我的相关博文:
【原创】榕城博友连江黄岐半岛二日游
【原创摄影】过屿风光欣赏
垂钓者2011-06-10 08:22:16
连江的天涯海角--黄岐半岛,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是旅游胜地!佳作欣赏!
忆起解放初,黄岐北茭未通公路,尽是走山岭小道,黄岐只设区公所,公务人员按军事化管理。有次下乡前往黄岐,从浦口码头搭乘帆船稳藏舱内,舱盖板上堆放杂物。半夜出海,遇大风大浪,船身劈波斩浪,人身在舱内翻滚……早晨,海面观日出,鲨鱼游弋……黄昏,船抵达黄岐码头,眼看众多渔船回港,艘艘满载鲜活还在张嘴的黄瓜鱼,住在区公所半夜按床位被叫醒站岗放哨……场景难忘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