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于2010年3月11日拍摄于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东郊,距市区约8.2公里,海拔高度近千米,方圆1890公顷,一个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游览胜地。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山巅上有巨石如鼓,传说每当风雨交加之时,便有簸荡之声,故以此得名。1987年评为第一批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建在半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填潭建寺,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宣德七年(1432年)与天启七年(1627年)皆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寺门上方。据虚云和尚(1840-1959年)增校之《列祖联芳集》记载,从第一代神晏禅师起,至虚云和尚已是第一百三十代。
自1983年又历经重修至今,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依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建筑构思独特,建在山峰的颌处,使寺院藏而不露,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
涌泉寺中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价值连城。

位于涌泉寺前面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东塔为“庄严劫千佛陶塔”,西塔为“贤劫千佛陶塔”。双塔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仿木构楼阁式,用双层须弥座,宝葫芦塔刹,实心八角九层,高8.3米。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人物,并刻有铭文,烧制年代及匠人高成等款识。双塔原座落在福州市城门龙瑞寺大殿前,1961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移到涌泉寺前。这种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全国罕见,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石刻“知恩报恩”,为现任涌泉寺方丈普法法师手笔,位于涌泉寺前面广场的正前方。

涌泉寺前面大埕边的
“罗汉泉”,相传在创寺时,有僧梦到罗汉指点此处有泉眼,第二天在此挖掘果有清泉,众僧感谢罗汉赠泉把此泉叫罗汉泉,涌泉寺因此得名。

天王殿正中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两边有清代福建按察使王廷珍写的对联,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即通俗风趣,又耐人寻味。

两厢为四大天王,他们的职责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后面的大天井,上方刻有“石鼓名山”,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池中央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天井两边立着一对用钢筋制成的圆形铁杆,杆尖超出寺院高度,每当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用来挂佛幛、佛幡之类,同时还起着避雷的作用,是1927年马尾船政局捐造的。

天井两边为钟鼓楼对峙,两楼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1936年重建。钟楼保存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铸造的大钟,重约两吨,以铜为主,熔入少量金、银、铁、铝合金铸造而成,钟的表面铸有佛号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共6372字,称“金刚般若钟”。楼旁石柱对联曰:“百入晓撞潮声迭送;亿千恒觉梵呗同宣。”鼓楼上有一只大鼓,直径1.8米,用两大张牛皮蒙制而成。

大雄宝殿是涌泉寺的核心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三世佛,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州民间艺人根据佛主释迦牟尼参禅的形象雕塑的,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分别站着迦叶尊者和阿难陀,前面站立着一对身穿红肚兜、神态栩栩如生的铜孩,他们是福州地区民间吉祥的化身。大雄宝殿既是寺院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日常诵经作课的地方。

大梁上悬挂着龙头鱼身的木鱼,据说是唐代的。

香积厨里有4只铜铁合铸的巨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水1吨,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阶前几个供洗涤的大石槽,也有970多年历史了。
要在这个大锅中把饭做熟是有秘诀的,司饭僧人首先要用长达5米的叉子,将柴火送入设在地下1米深的灶堂中,每锅饭用柴约1500公斤。然后把水放入锅中烧,同时用水先把米泡软,等锅中水烧开后,立即将柴火撤出,把浸泡好的米倒入锅里,盖上大锅盖,靠大锅的余热将饭煮熟。锅上方正中央有一个滑轮,专门用来上下移动锅盖。这时,司饭僧人会手持长柄大铁铲站立灶台上,隔一会儿搅动锅中米一次。饭熟后锅底周围会结上一层锅粑,味道特别酥香,列为涌泉寺特产之一。现在那里已不做饭了,只是作为游客参观的地方。

涌泉寺中僧人用斋的斋堂

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锦鲤,听说有一只最老的龟已有千年龟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池内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的圣水瓶可以流出圣水。

涌泉寺有着悠久的刻经历史,据《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一书统计,至1932年止,共刻经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195种,多为楷书方册,精妙绝伦。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颁藏经,明朝《南藏》、《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本《续藏》,御笔《药师经》等善本、珍本经书,还有印度、缅甸的贝叶经7册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650册。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见后大为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大师倡缘刷印十九部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资料来源:东南新闻网)

涌泉寺中接待客人的白云堂,游客不能进入。

涌泉寺“无尽石门”,石柱上有一幅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是一幅藏头联,为纪念涌泉寺已故方丈净空法师而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