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福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人将福州的景色概括为“三山鼎峙,两塔耸立,双水环绕,大海东濒”。
三山,是城内的屏山、于山、乌山。三山之上,各有标志之物。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故福州有“三山”之别名。
两塔,指白塔和乌塔,处东、西方位遥遥相望,相携千年。
双水,乃闽江穿城而过,乌龙江则从南台岛沿南港逶迤而行。两水沿岸,林木苍苍,山光水色,烟波浩渺。
1880年前的白塔和乌塔遥遥相望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闽王王审知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传说在挖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是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电击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塔身外面涂上白灰,故称白塔。
乌塔,位于福州乌石山东麓,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造型雄伟端庄、古朴浑厚,为福建省最古老的石塔之一。前身系唐贞元15年(公元799年)
所建“净光塔”,唐乾符6年(公元879年)
毁于黄巢入闽战乱之际。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为祈福,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建到第七层时,就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如今的乌塔为八角七层,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因塔身倾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游客可以登临塔内游览。九十年代时又经修缮,如今游客已不可入内游览。
乌塔,是研究五代时期五代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如今的福州,道路在变宽,楼房在长高,当年的人们在老去,年轻的一代在成长。白塔和乌塔,虽然仍挺立在城市的中央,但蜷缩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再也不能相携相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