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语言儿童化特征及艺术技巧(一)
(2008-11-27 10:49: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总结(原创) |
小学教师语言儿童化特征及艺术技巧
善于运用形象化、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是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叶圣陶先生说:“要给少年儿童写东西,必须先了解少年儿童,先向少年儿童学 习。”“给少年儿童写东西,尤其不能忘了读者,不能忘了读者是少年儿童,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是品德方面,还是娱乐方面。”这是叶圣陶先生对儿童文学作者提出的要求,它同样适合于小学教育教学。所谓小学教师语言儿童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言语要考虑儿童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并与之相适应,使他们喜欢听,听了能懂,在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陶冶。
小学阶段的儿童大致处于6—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活动从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环境条件的改变,儿童的心理水平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儿童逐步掌握书面言语和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朝这有意性和自觉性发展。皮亚杰把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看作具体运算阶段,认为儿童开始能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帮助。儿童的种种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语言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同志,曾经修改过一段以儿童为主要听众的广播稿,原稿是:
这段话如果作为诉诸视觉的书面文字,写给一般人看,自然无可非议。但如果作为广播稿,说给儿童听,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孙敬修同志的改稿是:
这样一改,全是口语词汇。用词通俗,句式灵活,表达生动、形象、自然、亲切,儿童一听就懂,这就是儿童化语言。
儿童化语言概括表现为两方面的特征。
一、启发性。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不强,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对于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的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差,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把注意转移到其它偶然发生的、感兴趣的事物上去,无意注意占很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长篇独白式的讲演教学是不适宜的。小学生处于刚接触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时期,许许多多新鲜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他们,他们什么都想懂,什么都想问。小学教师应善于设计精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在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轻易放过,也不轻易回答,而要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教学的深处。
斯霞老师是这样教学生“祖国”一词的:
师: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师故意停顿,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祖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一要让学生思考,二是抓重点,三是环环扣紧,点化存神。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从迷惑不解到比较正确、深刻地理解,并进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不能不说是艺术。
二、表演式。即根据儿童思维具体直观的特点,使言语形象化一些,风趣一些,夸张一些,突出语言上的高低变换和错落有致,言语情感化,使小学生能体验到身临其境、动人逼真的感觉。表演式的教学言语需要较多的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动作等的配合,使言语形象更富立体感。有位教师在听说训练课上以抑扬顿挫的表演式语言讲述了“春天来了”了的童话故事:
“一只小白兔用萝卜做了一间房子,房子前面有个门,旁边有个方方的洞。冬天来了,风呼呼地吹着,小白兔住在里面很冷,它看见同伴打开房子都有玻璃窗,它就到河里找了一块透明的东西当玻璃窗,小白兔住在里面不觉得冷了。春天来了,一天小白兔割草回来,看见地上一片水,抬头一看,玻璃窗不见了,小白兔到处找都没找到,小白兔急得坐在门口呜呜地哭了。”
这段讲述抓住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直观、依靠表象的特点,把小白兔的形象艺术化地添进了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形象,使小学生们觉得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