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讲《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课程时,有些学员对一个新词“似本能”不太熟悉,希望我在博客里再诠释一下,故把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似本能”在这里说明一下。(他所提出的“似本能”、“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等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所谓似本能(instinctoid)是马斯洛用来表述人类需要本性的。他在本能(instinct)一词后面加上了一个后缀“oid”,意为“似”、“像”等。,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换句话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确实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马斯洛关于似本能的内涵解释如下:
1.似本能是人的固有趋势、内在本质、内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
2.似本能是一种既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一般生物本能的东西。所谓有类似生物本能的特征,指的是似本能具有本能原基,有着可觉察的遗传基础,在某称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所谓似本能又不同于一般生物本能或非本能,主要表现在:(1)人的似本能不想生物本能那样迅猛、强烈、固定,难以控制和湮没,而是非常微弱可以被改变甚至完全消灭的东西;(2)那些与人的似本能基本需要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而可能是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的,或是表现性的。在许多人身上,作为本能的这种遗传决定因素是十分微弱的,而且还是零星片段的,是本能的一些残余碎片,甚至只是本能的原基,根本不是在低等动物身上可以看到的那种完整的本能。
3.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
4.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5.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和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湮没,因此可以认为文化教育的力量要比似本能强大得多;但这种似本能的需要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有事强大的,它们顽强地坚持要求获得满足,一旦受挫,就会产生病态后果,使人背离自己的本性,人失去了支撑自己精神生活的基点,就会生病,产生病态人格,然后彻底垮掉,从灵魂中死去。
6.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而不是敌对的。
7.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8.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根据,而社会文化环境则是人性发展的外在条件。“人的似本能需要作为人的本性规定着人的发展,好比一颗橡树籽可以说‘迫切要求’称为一棵橡树,而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阳光、食物和水;但它不是种子。”
(部分内容摘自《人本主义心理学》,车文博,浙江教育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