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原因与弊端(论文)

(2008-12-03 22:52:13)
标签:

木建筑

砖石

木头

中国古代建筑

石性

文化

分类: 读书随记

我是商科的学生,略对中国建筑感兴趣,选修中国建筑史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不仅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我的审美品位,扩充了日后思考问题的思维纵深,更重要的是授课老师杰出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人文底蕴让我感受很深,在理工这样非综合性学院来讲,作为电子商务的学生太少有机会接触这样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益的课程与老师,因此我从未错过一节课。下面是我参考一些材料后,对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以及将其与西方的石材建筑比较所的一些思考: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与西方国家相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谙石性

从技术层面来讲原因有二:

第一,               中国古代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砖石的硬度大,是脆性的,而且密度大,缺乏弹性与张力,但是木头恰恰具有它所不具有的,我国古代虽然具有像李春那样建造赵州桥的人才,但是方法大多是将石头像木头那样凿为卯榫结构,然后结合,而不知道利用砖石之间的压力堆砌,所以即便有一些砖石建筑也容易侵蚀崩塌。

第二,               正是因为上面所讲的,古人不知利用砖石之间的压力来堆砌,因而对于砖石之间的粘合剂发展现对落后,相比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早已认识,你会发现千百年来我国竟然始终未能将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应用到建筑中。

木头的特性

首先,我们国家在那个时候,木头多,再说,木头明显比石头好欺负,也能达到很好的加工精度,你要把木头加工出一个平的平面,很容易,要想石头也老实的出一个这样的平面恐怕需要更多的劳动.再说石头比木头重,把一些大的梁结构搬运不是容易的,木头都呛,那石头的就更难了.木头是能直接用水运的,直接扔水里,让水的能量带它去下游,你石头扔水了就直接沉底了.而且木制的美观,基于前面所述的古人不谙石性的原因,想把石制的弄那么漂亮好象不太现实。

其它政治、文化、经济与环境等原因

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采。当然,金银之类除外……
       玄学思想

中国人讲究风水,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因为中国古人认为用砖石结构不是很吉利,主要用于修建阴宅,即墓地。这和中国五行文化有关:木,象征的生长发育,象征着欣欣向荣,繁荣茂盛;而石、砖在古代不被认为是土,而被认为是金,金,主收敛,即象征着从外往内收敛(用于墓地建造,把祖先的灵气、阴宅的风水都收敛起来,不给外人占用)

综合上述几个原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一下是我受到的启示和对这些理念新的看法: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中国人对生死交替看得很淡漠,有一种朴素的"天命循环"生死观。中国古代多使用土、木作为建筑的材料。土是万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征。而且土木建筑多不长久,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不求原物之长存"。

归纳起来有两点:天命循环,天人合一。
我想正是因为有天命循环的思想让使用木材建造宫殿,致使中国每每改朝换代都差不多使前朝的文化几乎毁于殆尽,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总是要焚毁一些宫殿,重新建筑自己的宫殿,那么势必也将一部分以建筑为载体的文化铲除,如果是石材建筑也就不那么容易毁坏了,这可以说是中国木建筑文化的弊端吧!

还有一点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它的弊端甚至留到了今天,正是中国人将自己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所以安于对事物表层的描述与利用,而不深究事物的本质,欠缺西方人擅长的逻辑推理思维与归纳自然的规律的传统,所以到今天的中国企业或是政府乃至科研仍然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工序流程。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可以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的方式中找到深层的原因。

能从建筑学的思考中获得对中国当今一些问题新的解释与思考方向,

这也是我作为读经济学的一位学生听建筑学的课最大的收获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