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了
(2009-09-09 09:57: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杂文 |
有喜了。
事情是这样的: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通知书单枪匹马来校报到,可从相关人士手中领取百元现金。注意该条例的关键词,单枪匹马、百元现金。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现金比任何金融票券来得实在。这对于第一次上大学的90后还是有些诱惑,一百块可以吃顿大餐,充足手机费,还可以在持新生报到证享受北京旅游景点打折优惠下提前感受首都的古代与现代风貌,当然拿去打游戏也没有问题。
单说给新生发钱,这在一直向学校纳贡的学生看来有点新鲜,如果把这件事告知家长,有市场头脑的父母还以为学校上市了,相当于员工拿了分红。一般说来,发钱总是好事,尽管谁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总还是给人一丝安慰,按照中青政学工部X老师的说法,奖励只是一个鼓励政策,钱少但意义重大。X老师真得上意,但“发点钱给报到新生带来正面提示,树立学生自立精神,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个说法就有愚弄人民智商之嫌。在我看来,倘若一定要给一百块找出重大意义,我也只能想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至于树立精神、锻炼能力我倒诧异得很,相反这有可能加重学生拜金主义倾向,以后会不会有大批新生为此趋之若鹜也难说得很。
而且,这些拿到钱的学生既不是学校规定奖励的优秀,也不是提供助学金的贫困,只算是对独自一人风尘仆仆的犒劳,这就有违常理。不过,给什么样的学生奖赏本来就是学校的权利,甚至校领导的儿子领笔助学金也是可能的。这种事情有多少暗箱操作怕只有长官们说得清。
然而,比起发多少钱,我更关心为什么发,怎么发,发给哪些人。我非常感兴趣用红包刺激新生自立精神的伟大构想是哪位高人想出来的?或者是集思广益的成果?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或群体存在,应该安排到发改委,提出比“中国油价其实比美国低”更精彩的高论。而发放现金则体现高校长官“以人为本”和“大胆破冰”的意志,要知道大庭广众之下给人发钱是需要勇气的,而他们“以人为本”,从实际经济形势出发,大胆破除传统观念,这样的做法显然应得到表扬。至于,只有一部分学生拿到红包,乃是一种叫做精神刺激的东西。
很愿意看到这些拿了钱的学生代表着社会未来的希望,因为你们从进校门起就得到精神刺激,你们自立、自强,不要父母陪同,你们当然也就和别人不一样了;没拿到钱的孩子也别沮丧,你父母出得起陪你来的车费大概也不在乎多请你吃顿火锅。
有钱的花好,没钱的争取拿钱,中青政可是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