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例研讨活动记录
(2013-04-22 14:15:47)
标签:
365 |
分类: 5.公开研讨课 |
数学课例研讨活动记录
年级 |
学科 |
主持人 |
应到人数 |
实到人数 |
时间 |
|||||
七年级 |
数学 |
丁正华 |
12 |
12 |
2012、5 |
|||||
研究主题 |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
|||||||||
授课人 |
丁正华 |
授课年级 |
七年级 |
课题 |
《分解因式》的第三节《运用公式法》的第二课时 |
|||||
主 题 确 立 |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堂理念要求我们退居幕后做一名优秀的“导演”,处理好课堂上如何 让学生灵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这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初始阶段,我们的课堂的确热烈了许多,可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少数学生 趁机玩闹,讨论与本节无关话题。因此,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课堂45分钟进行快速有效的合作交流,探究疑难。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主题,这应该是我们成就艺术课堂的主要问题。 |
|||||||||
活 动 程 序 |
一、主题的确定。 二、围绕主题,确定授课内容。 三、教师集体备课。 四、初次上课,评课。 五、第二次集体备课,修改学案。 六、再次上课,形成案例。 七、课例研讨,再修改。 八、再次授课,形成材料。 |
|||||||||
案 例 呈 现 |
见附表一 |
|||||||||
课 例 反 思 |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们主要想让学生先进行自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力求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具体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复习回顾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开始探究稍综合的因式的分解方法. 其次,在新课教学时,突出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题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类型的多项式的分解因式的探索过程中去,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同时,每一个题型后,设计了交流问题,让学生的交流更具有效性。 其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体会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又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分解因式过程经常出现的易错点,尤其是让学生总结应注意什么问题,突出本节难点的突破,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环节安排过细,学生讲题展示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造成检测时间不足。 |
|||||||||
课 例 研 讨 |
一、 听完丁正华老师的课后,数学组全体老师评课意见如下: 陈建新:提“-”的作用:1、构造完全平方式 王主任:师生对话较好。适时提问学生问题,使学生讲出问题关键;学生展示时,教师关注其他学生听讲做得很好。 王仁义: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素养,交流充分。夯实解题思路。 刘艳华:探究一可让B1做A1讲,会有小测时间。 本节课最大难点如何讲解“-”号的处理与先提公因式的问题,经过讨论终于找到最佳方案。 逄艳艳:丁老师能很好的驾驭教材,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学生交流很有效,能通过合作,学会并弄懂分解因式的易错点是什么,从而正确分解。 宋恩丽: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 景士纲: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这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用学生 去亲身经历,体现了新课标中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二、根据建议,初三组再次修改教案,沙晓静老师再次授课,见附表二。授课后数学组再次碰头提出建议: 本节意见: 王主任:较好。时间分段再改进,加检测。:把传统的守住了,把现代的有机渗透了,具体体现为如下几点。1、关注起点的导课是好课的开始。2、“做数学”是孩子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保证。 刘艳华: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应严格执行。数学思想渗透是本节课最亮的亮点 陈建新:分解因式重要的是:先观察,有预见性。 李筱杰:学生讲的非常好。小组合作活动环节,课堂氛围相对轻松愉快,师生配合和谐默契,整节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会觉得数学课堂的枯燥。 丁正华:教师语言亲切,能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沙晓静老师的课基本完美,为更好地在课堂上完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机制,数学组全体老师再次进行研讨确定课例研讨教案,由张鸿谊老师再次试讲。教案如下: |
|||||||||
总结 |
通过一次次摩课,越来越体会摩课的魅力,一堂好课就是在一次次修改雕琢而成功的。这次课我们更加成功地感受到学生潜力无限。如何发现挖掘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互动、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平等对话,又由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又是坐“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既要有效的组织起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要宏观的控制整堂课的大方向,让学生在和谐友好的对话过程中发现真理,开发智力,激发求知的欲望。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我们共同学习和战斗中的朋友和学识渊博的兄长。从而建立一个开放、民主、自由、和谐、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舞动起来,舞动知识的波浪,舞动出创造的奇迹。 |
|||||||||
附表一、
教学目标:掌握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问题
教学重点:会将一些复杂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能先提公因式,能检查是否分解彻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分解因式的方法?
2. 如何确定公因式?
3.平方差公式:
【学生口答展示】
二、合作探究
自学探究(一)
【过程:小组交流合作,每个组的C1板书步骤,B2讲解方法】
探究:对于一个三项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二项式呢?
【学生总结步骤及每一步注意问题】
自学探究(二)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拓展:
【过程:小组交流;学生B2板书步骤A讲解方法。】
解后反思:通过这组练习,你认为分解因式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学生回答。
师板书:
提“-”的作用:1、构造完全平方式
跟踪检测:
【独立完成,B2板书步骤,讲解思路及注意问题】
三、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方法?
- 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
- 分解因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检测与评价
附表二、
自学探究(一)
【过程:小组交流合作,每个组的B1板书步骤,A讲解方法】
探究:对于一个三项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二项式呢?
【学生总结步骤及每一步注意问题】
自学探究(二)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拓展:
【小组交流;学生板书步骤并讲解方法。师强调:先提公因式】
归纳总结:
过这组练习,你认为分解因式时通,要注意哪些问题?你又学会什么妙招?
【生叙述各自遇到的问题,并总结注意事项】
跟踪检测
【独立完成,板书步骤,讲解思路及注意问题】
三、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方法?
- 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
- 分解因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检测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