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数学课例研讨实验记录

(2013-04-08 17:11:26)
分类: 3.研究动态

初中数学课例研讨实验记录

【实验时间】 201110

【参加人员】 初一全体数学教师

【参评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实验目的】

初一的数学知识内容多难度大,许多学生由于有畏难心理,产生厌学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一数学备课组进行了课例研究,研究课题是思维对话方式的探究,摒弃传统的师讲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我要学习,我爱学习,快乐学习。

【实验过程】

本次课例实验历时两周,第一周是在初一本组内选取课题进行集体备课,第二周周四三位初一教师进行讲课,每一名教师讲完所有教师对其进行评课,将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完善,下一位讲课的教师对课堂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动,达到更加完美。讲课顺序为:宋恩莉、丁正华、沙晓静。

(一)第一轮听课后,其他教师评课。提出如下建议:

   王主任:教师仍没完全摆脱旧习惯,每次学生讲完,老师不必重复。

   刘艳华:可将计算题的数改简单,学会解题方法为主。对学生激励的语言过少,学生缺少激情。师生互动,学生的全体参与意识还不够很强。

   陈建新:回顾与思考部分有点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因此思维被动。

   孙美艳:前面的拼图不必。

丁正华:拼图不能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黄少荣:第二环节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后反思:第一环节的思维对话方式非常好,让学生答出理由,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环节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师生互动,学生的全体参与意识还不够很强。

第二轮 丁正华老师的授课做了一些改动,为提高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改为闯关的形式进行复习,每闯过一关,个人加5分,小组加5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生生对话,学生能讲明白的老师坚决不讲,但对于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生生对话也无法解决的题,采用师生对话,讲清方法。

(二)第二轮听课后,其他教师评课。提出如下建议:通过闯关的形式复习,提高了师生对话的趣味性,效果非常好。而且每一关的语言也提高了与学生间互动情趣。缺点:教师希望在课堂上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探究方式学习,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教学时间毕竟有限,造成课堂检测时间不足。第二关可让一名学生点拨注意问题,可节约时间。平方差公式逆用可在回顾与思考环节提前铺垫。生生对话还可以再生动,再活跃。如可以通过组长批改等方式。

第三轮沙晓静老师授课,在第二轮的基础上,有稍加改动,加强了生生对话的主动性,组长主动下位检查,帮助差生讲题,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

【实验结论】

通过三轮议课授课,教学相长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教学中数学语言除了要求语言简练、严密、精确、理想化和通用性外,还要力求生动幽默,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使语言本身具有形象美和艺术感染力。另外,教师要有亲和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对话方式会越来越丰富,课堂才会越来越精彩。交流是一门学问,无论是表达还是对话,都应定位明确,方法得当,才能结出更多丰硕的学习成果。一直以来,我对校长所倡导的“表达”数学心存疑问,今天通过议课与磨课,终于想通了许多。其实,表达是交流的基础。强调表达,就是意味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强调表达数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达相关的概念、定理的层面,更应该把侧重点放到表达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中;强调表达数学,还需要学生有思辩的表达过程,学会表达别人的思路,学会根据别人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做出选择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表达就已经上升到“对话”层面了。

【经验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会问,学会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以他人的交流中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渠道。在课堂讨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还要认真进行如下探索:(1)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做?(3)我是如何想到的?(4)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5)一题多变看看怎么样。这样做一题通一题型。一道错题,从三个方面分析:1)错在哪里;(2)错的原因是什么;(3)符合什么条件,错误的答案才能变成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能动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就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控和修正,达到有效的学习。即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从而达到思维对话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